○牛弘
牛弘, 字裏仁, 安定鶉觚人也, 本姓裛氏. 祖熾, 郡中正. 父允, 魏侍中、工部尚書、臨涇公, 賜姓為牛氏. 弘初在繈褓, 有相者見之, 謂其父曰:“此兒當貴, 善愛養之.”及長, 須貌甚偉, 性寬裕, 好學博聞. 在周, 起家中外府記室、內史上士. 俄轉納言上士, 專掌文翰, 甚有美稱. 加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 修起居注. 其後襲封臨涇公. 宣政元年, 轉內史下大夫, 進位使持節、大將軍, 儀同三司. 開皇初, 遷授散騎常侍、秘書監. 弘以典籍遺逸, 上表請開獻書之路, 曰: 經籍所興, 由來尚矣. 爻畫肇於庖羲, 文字生於蒼頡. 聖人所以弘宣教導, 博通古今, 揚於王庭, 肆於時夏. 故堯稱至聖, 猶考古道而言;舜其大智, 尚觀古人之象. 《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及四方之志. 武王問黃帝、顓頊之道, 太公曰:“在《丹書》.”是知握符禦歷, 有國有家者, 曷嘗不以《詩》、《書》而為教, 因禮樂而成功也. 昔周德既衰, 舊經紊棄. 孔子以大聖之才, 開素王之業, 憲章祖述, 制《禮》刊《詩》, 正五始而修《春秋》, 闡《十翼》而弘《易》道. 治國立身, 作範垂法. 及秦皇馭宇, 吞滅諸侯, 任用威力, 事不師古, 始下焚書之令, 行偶語之刑. 先王墳籍, 掃地皆盡. 本既先亡, 從而顛覆. 臣以圖讖言之, 經典盛衰, 信有徵數. 此則書之一厄也. 漢興, 改秦之弊, 敦尚儒術, 建藏書之策, 置校書之官, 屋壁山岩, 往往間出. 外有太常、太史之藏, 內有延閣、秘書之府. 至孝成之世, 亡逸尚多, 遣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 詔劉向父子讎校篇籍. 漢之典文, 於斯為盛. 及王莽之末, 長安兵起, 宮室圖書, 並從焚燼. 此則書之二厄也. 光武嗣興, 尤重經誥, 未及下車, 先求文雅. 於是鴻生巨儒, 繼踵而集, 懷經負帙, 不遠斯至. 肅宗親臨講肄, 和帝數幸書林, 其蘭台、石室, 鴻都、東觀, 秘牒填委, 更倍於前. 及孝獻移都, 吏民擾亂, 圖書縑帛, 皆取為帷囊. 所收而西, 裁七十餘乘. 屬西京大亂, 一時燔蕩. 此則書之三厄也. 魏文代漢, 更集經典, 皆藏在秘書、內外三閣, 遣秘書郎鄭默刪定舊文. 時之論者, 美其硃紫有別. 晉氏承之, 文籍尤廣. 晉秘書監荀勖定魏《內經》, 更著《新簿》. 雖古文舊簡, 猶雲有缺, 新章後錄, 鳩集已多, 足得恢弘正道, 訓範當世. 屬劉、石憑陵, 京華覆滅, 朝章國典, 從而失墜 . 此則書之四厄也. 永嘉之後, 寇竊競興. 因河據洛, 跨秦帶趙. 論其建國立家, 雖傳名號, 憲章禮樂, 寂滅無聞. 劉裕平姚, 收其圖籍, 五經子史, 才四千卷, 皆赤軸青紙, 文字古拙. 僭偽之盛, 莫過二秦, 以此而論, 足可明矣. 故知衣冠軌物, 圖畫記注, 播遷之餘, 皆歸江左. 晉、宋之際, 學藝為多, 齊、梁之間, 經史彌盛. 宋秘書丞王儉, 依劉氏《七略》, 撰為《七志》. 梁人阮孝緒, 亦為《七錄》. 總其書數, 三萬餘卷. 及侯景渡江, 破滅梁室, 秘省經籍, 雖從兵火, 其文德殿內書史, 宛然猶存. 蕭繹據有江陵, 遣將破平侯景, 收文德之書, 及公私典籍, 重本七萬餘卷, 悉送荊州. 故江表圖書, 因斯盡萃於繹矣. 及周師入郢, 繹悉焚之於外城, 所收十才一二. 此則書之五厄也. 後魏爰自幽方, 遷宅伊、洛, 日不暇給, 經籍闕如. 周氏創基關右, 戎車未息. 保定之始, 書止八千, 後加收集, 方盈萬卷. 高氏據有山東, 初亦采訪, 驗其本目, 殘缺猶多. 及東夏初平, 獲其經史, 四部重雜, 三萬餘卷. 所益舊書, 五千而已. 今禦書單本, 合一萬五千餘卷, 部帙之間, 仍有殘缺. 比梁之舊目, 止有其半. 至於陰陽河洛之篇, 醫方圖譜之說, 彌複為少. 臣以經書自仲尼已後, 迄於當今, 年逾千載, 數遭五厄, 興集之期, 屬膺聖世. 伏惟陛下受天明命, 君臨區宇, 功無與二, 德冠往初. 自華夏分離, 彝倫攸斁, 其間雖霸王遞起, 而世難未夷, 欲崇儒業, 時或未可. 今土宇邁於三王, 民黎盛於兩漢, 有人有時, 正在今日. 方當大弘文教, 納俗升平, 而天下圖書, 尚有遺逸, 非所以仰協聖情, 流訓無窮者也. 臣史籍是司, 寢興懷懼. 昔陸賈奏漢祖雲“天下不可馬上治之”, 故知經邦立政, 在於典謨矣. 為國之本, 莫此攸先. 今秘藏見書, 亦足披覽, 但一時載籍, 須令大備. 不可王府所無, 私家乃有. 然士民殷雜, 求訪難知, 縱有知者, 多懷吝惜, 必須勒之以天威, 引之以微利. 若猥發明詔, 兼開購賞, 則異典必臻, 觀閣斯積, 重道之風, 超於前世, 不亦善乎!伏願天鑒, 少垂照察. 上納之, 於是下詔:獻書一卷, 賚縑一匹. 一二年間, 篇籍稍備. 進爵奇章郡公, 邑千五百戶. 三年, 拜禮部尚書, 奉敕修撰《五禮》, 勒成百卷, 行於當世. 弘請依古制修立明堂, 上議曰: 竊謂明堂者, 所以通神靈, 感天地, 出教化, 崇有德. 《孝經》曰:“宗祀文王於明堂, 以配上帝.”《祭義》雲:“祀於明堂, 教諸侯孝也.”黃帝曰合宮, 堯曰五府, 舜曰總章, 布政興治, 由來尚矣. 《周官椰狺u記》曰:“夏後氏世室, 堂修二七, 廣四修一.”鄭玄注雲:“修十四步, 其廣益以四分修之一, 則堂廣十七步半也.”“殷人重屋, 堂修七尋, 四阿重屋.”鄭雲:“其修七尋, 廣九尋也.”“周人明堂, 度九尺之筵, 南北七筵, 五室, 凡室二筵.”鄭雲:“此三者, 或舉宗廟, 或舉王寢, 或舉明堂, 互言之, 明其同制也.”馬融、王肅、幹寶所注, 與鄭亦異, 今不具出. 漢司徒馬宮議雲:“夏後氏世室, 室顯於堂, 故命以室. 殷人重屋, 屋顯於堂, 故命以屋. 周人明堂, 堂大於夏室, 故命以堂. 夏後氏益其堂之廣百四十四尺, 周人明堂, 以為兩序間大夏後氏七十二尺.”若據鄭玄之說, 則夏室大於周堂, 如依馬宮之言, 則周堂大於夏室. 後王轉文, 周大為是. 但宮之所言, 未詳其義. 此皆去聖久遠, 禮文殘缺, 先儒解說, 家異人殊. 鄭注《玉藻》亦雲:“宗廟路寢, 與明堂同制.”《王制》曰:“寢不逾廟.”明大小是同. 今依鄭玄注, 每室及堂, 止有一丈八尺, 四壁之外, 四尺有餘. 若以宗廟論之, 祫享之時, 周人旅酬六屍, 並後稷為七, 先公昭穆二屍, 先王昭穆二屍, 合十一屍, 三十六主, 及君北面行事於二丈之堂, 愚不及此. 若以正寢論之, 例須朝宴. 據《燕禮》:“諸侯宴, 則賓及卿大夫脫屨升坐.”是知天子宴, 則三公九卿並須升堂. 《燕義》又雲:“席, 小卿次上卿.”言皆侍席. 止於二筵之間, 豈得行禮?若以明堂論之, 總享之時, 五帝各於其室. 設青帝之位, 須於木室之內, 少北西面. 太昊從食, 坐於其西, 近南北面. 祖宗配享者, 又於青帝之南, 稍退西面. 丈八之室, 神位有三, 加以簠簋籩豆, 牛羊之俎, 四海九州美物鹹設, 複須席上升歌, 出樽反坫, 揖讓升降, 亦以隘矣. 據茲而說, 近是不然. 案劉向《別錄》及馬宮、蔡邕等所見, 當時有《古文明堂禮》、《王居明堂禮》、《明堂圖》、《明堂大圖》、《明堂陰陽》、《太山通義》、《魏文侯孝經傳》等, 並說古明堂之事. 其書皆亡, 莫得而正. 今《明堂月令》者, 鄭玄雲:“是呂不韋著, 《春秋十二紀》之首章, 禮家鈔合為記.”蔡邕、王肅雲:“周公所作《周書》內有《月令》第五十三, 即此也. 各有證明, 文多不載. 束皙以為夏時之書.”劉獻雲:“不韋鳩集儒者, 尋於聖王月令之事而記之. 不韋安能獨為此記?”今案不得全稱《周書》, 亦未可即為秦典, 其內雜有虞、夏、殷、周之法, 皆聖王仁恕之政也. 蔡邕具為章句, 又論之曰:“明堂者, 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也. 夏後氏曰世室, 殷人曰重屋, 周人曰明堂. 東曰青陽, 南曰明堂, 西曰總章, 北曰玄堂, 內曰太室. 聖人南面而聽, 向明而治, 人君之位莫不正焉. 故雖有五名, 而主以明堂也. 制度之數, 各有所依. 堂方一百四十四尺, 坤之策也, 屋圓楣徑二百一十六尺, 乾之策也. 太廟明堂方六丈, 通天屋徑九丈, 陰陽九六之變, 且圓蓋方覆, 九六之道也. 八闥以象卦, 九室以象州, 十二宮以應日辰. 三十六戶, 七十二牖, 以四戶八牖乘九宮之數也. 戶皆外設而不閉, 示天下以不藏也. 通天屋高八十一尺, 黃鐘九九之實也. 二十八柱布四方, 四方七宿之象也. 堂高三尺, 以應三統, 四向五色, 各象其行. 水闊二十四丈, 象二十四氣, 於外以象四海. 王者之大禮也.”觀其模範天地, 則象陰陽, 必據古文, 義不虛出. 今若直取《考工》, 不參《月令》, 青陽總章之號不得而稱, 九月享帝之禮不得而用. 漢代二京所建, 與此說悉同. 建安之後, 海內大亂, 京邑焚燒, 憲章泯絕. 魏氏三方未平, 無聞興造. 晉則侍中裴頠議曰:“尊祖配天, 其義明著, 而廟宇之制, 理據未分. 宜可直為一殿, 以崇嚴父之祀, 其餘雜碎, 一皆除之.”宋、齊已還, 鹹率茲禮. 此乃世之通儒, 時無思術, 前王盛事, 於是不行. 後魏代都所造, 出自李沖, 三三相重, 合為九室. 簷不覆基, 房間通街, 穿鑿處多, 迄無可取. 及遷宅洛陽, 更加營構, 五九紛競, 遂至不成, 宗配之事, 於焉靡托. 今皇猷遐闡, 化覃海外, 方建大禮, 垂之無窮. 弘等不以庸虛, 謬當議限. 今檢明堂必須五室者何?《尚書帝命驗》曰:“帝者承天立五府, 赤曰文祖, 黃曰神鬥, 白曰顯紀, 黑曰玄矩, 蒼曰靈府.”鄭玄注曰:“五府與周之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 多有損益, 至於五室, 確然不變. 夫室以祭天, 天實有五, 若立九室, 四無所用. 布政視朔, 自依其辰. 鄭司農雲:“十二月分在青陽等左右之位.”不雲居室. 鄭玄亦言:“每月於其時之堂而聽政焉.”《禮圖》畫個, 皆在堂偏, 是以須為五室. 明堂必須上圓下方者何?《孝經援神契》曰:“明堂者, 上圓下方, 八窗四達, 布政之宮.”《禮記歇掉w篇》曰:“明堂四戶八牖, 上圓下方.”《五經異義》稱講學大夫淳於登亦雲:“上圓下方.”鄭玄同之. 是以須為圓方. 明堂必須重屋者何?案《考工記》, 夏言“九階, 四旁兩夾窗, 門堂三之二, 室三之一.”殷、周不言者, 明一同夏制. 殷言“四阿重屋”, 周承其後不言屋, 制亦盡同可知也.”其“殷人重屋”之下, 本無五室之文, 鄭注雲:“五室者, 亦據夏以知之.”明周不雲重屋, 因殷則有, 灼然可見. 《禮記楨?韟魽n曰:“太廟天子明堂.”言魯為周公之故, 得用天子禮樂, 魯之太廟與周之明堂同. 又曰:“複廟重簷, 刮楹達向, 天子之廟飾.”鄭注:“複廟, 重屋也.”據廟既重屋, 明堂亦不疑矣. 《春秋》文公十三年:“太室屋壞.”《五行志》曰:“前堂曰太廟, 中央曰太室, 屋其上重者也.”服虔亦雲:“太室, 太廟太室之上屋也.”《周書概@洛篇》曰:“乃立太廟宗宮路寢明堂, 鹹有四阿反坫, 重亢重廊.”孔晁注曰:“重亢累棟, 重廊累屋也.”依《黃圖》所載, 漢之宗廟皆為重屋. 此去古猶近, 遺法尚在, 是以須為重屋. 明堂必須為辟雍者何?《禮記歇掉w篇》雲:“明堂者, 明諸侯尊卑也. 外水曰辟雍.”《明堂陰陽錄》曰:“明堂之制, 周圜行水, 左旋以象天, 內有太室以象紫宮.”此明堂有水之明文也. 然馬宮、王肅以為明堂、辟雍、太學同處, 蔡邕、盧植亦以為明堂、靈台、辟雍、太學同實異名. 邕雲:“明堂者, 取其宗祀之清貌, 則謂之清廟, 取其正室, 則曰太室, 取其堂, 則曰明堂, 取其四門之學, 則曰太學, 取其周水圜如璧, 則曰璧雍. 其實一也.”其言別者, 《五經通義》曰:“靈台以望氣, 明堂以布政, 辟雍以養老教學.”三者不同. 袁准、鄭玄亦以為別. 歷代所疑, 豈能輒定?今據《郊祀志》雲:“欲治明堂, 未曉其制. 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一殿無壁, 蓋之以茅, 水圜宮垣, 天子從之.”以此而言, 其來則久. 漢中元二年, 起明堂、辟雍、靈台於洛陽, 並別處. 然明堂亦有壁水, 李尤《明堂銘》雲“流水洋洋”是也. 以此須有辟雍. 夫帝王作事, 必師古昔, 今造明堂, 須以《禮經》為本. 形制依於周法, 度數取於《月令》, 遺闕之處, 參以餘書, 庶使該詳沿革之理. 其五室九階, 上圓下方, 四阿重屋, 四旁兩門, 依《考工記》、《孝經》說. 堂方一百四十四尺, 屋圓楣徑二百一十六尺, 太室方六丈, 通天屋徑九丈, 八達二十八柱, 堂高三尺, 四向五色, 依《周書楔諝O》論. 殿垣方在內, 水周如外, 水內徑三百步, 依《太山盛德記》、《覲禮經》. 仰觀俯察, 皆有則象, 足以盡誠上帝, 祗配祖宗, 弘風布教, 作範於後矣. 弘等學不稽古, 輒申所見, 可否之宜, 伏聽裁擇. 上以時事草創, 未遑制作, 竟寢不行. 六年, 除太常卿. 九年, 詔改定雅樂, 又作樂府歌詞, 撰定圓丘五帝凱樂, 並議樂事. 弘上議雲: 謹案《禮》, 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 《周禮》奏黃鐘, 歌大呂, 奏太簇, 歌應鐘, 皆是旋相為宮之義. 蔡邕《明堂月令章句》曰:“孟春月則太簇為宮, 姑洗為商, 蕤賓為角, 南呂為徵, 應鐘為羽, 大呂為變宮, 夷則為變徵. 他月放此.”故先王之作律呂也, 所以辯天地四方陰陽之聲. 揚子雲曰:“聲生於律, 律生於辰.”故律呂配五行, 通八風, 歷十二辰, 行十二月, 循環轉運, 義無停止. 譬如立春木王火相, 立夏火王土相, 季夏餘分, 土王金相, 立秋金王水相, 立冬水王木相. 還相為宮者, 謂當其王月, 名之為宮. 今若十一月不以黃鐘為宮, 十三月不以太簇為宮, 便是春木不王, 夏王不相, 豈不陰陽失度, 天地不通哉?劉歆《鐘律書》雲:“春宮秋律, 百卉必凋;秋宮春律, 萬物必榮;夏宮冬律, 雨雹必降;冬宮夏律, 雷必發聲.”以斯而論, 誠為不易. 且律十二, 今直為黃鐘一均, 唯用七律, 以外五律, 竟複何施?恐失聖人制作本意. 故須依禮作還相為宮之法. 上曰:“不須作旋相為宮, 且作黃鐘一均也.”弘又論六十律不可行: 謹案《續漢書楞?#21382;志》, 元帝遣韋玄成問京房於樂府, 房對:“受學故小黃令焦延壽. 六十律相生之法, 以上生下, 皆三生二, 以下生上, 皆三生四. 陽下生陰, 陰上生陽, 終於中呂, 而十二律畢矣. 中呂上生執始, 執始下生去滅, 上下相生, 終於南事, 六十律畢矣. 十二律之變至於六十, 猶八卦之變至於六十四也, 冬至之聲, 以黃鐘為宮, 太簇為商, 姑洗為角, 林鐘為徵, 南呂為羽, 應鐘為變宮, 蕤賓為變徵. 此聲氣之元, 五音之正也. 故各統一日. 其餘以次運行, 當日者各自為宮, 而商徵以類從焉.”房又曰:“竹聲不可以度調, 故作准以定數. 准之狀如瑟, 長一丈而十三弦, 隱間九尺, 以應黃鐘之律九寸. 中央一弦, 下畫分寸, 以為六十律清濁之節.”執始之類, 皆房自造. 房雲受法於焦延壽, 未知延壽所承也. 至元和年, 待詔候鐘律殷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准調音者. 故待詔嚴崇具以准法教其子宣, 願召宣補學官, 主調樂器.”大史丞弘試宣十二律, 其二中, 其四不中, 其六不知何律, 宣遂罷. 自此律家莫能為准施弦. 熹平年, 東觀召典律者太子舍人張光問准意. 光等不知, 歸閱舊藏, 乃得其器, 形制如房書, 猶不能定其弦緩急, 故史官能辨清濁者遂絕. 其可以相傳者, 唯大榷常數及候氣而已. 據此而論, 京房之法, 漢世已不能行. 沈約《宋志》曰:“詳案古典及今音家, 六十律無施於樂.”《禮》雲“十二管還相為宮”, 不言六十. 《封禪書》雲:“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而悲, 破為二十五弦.”假令六十律為樂, 得成亦所不用. 取“大樂必易, 大禮必簡”之意也. 又議曰: 案《周官》雲:“大司樂掌成均之法.”鄭眾注雲:“均, 調也. 樂師主調其音.”《三禮義宗》稱:“《周官》奏黃鐘者, 用黃鐘為調, 歌大呂者, 用大呂為調. 奏者謂堂下四懸, 歌者謂堂上所歌. 但一祭之間, 皆用二調.”是知據宮稱調, 其義一也. 明六律六呂迭相為宮, 各自為調. 今見行之樂, 用黃鐘之宮, 乃以林鐘為調, 與古典有違. 晉內書監荀勖依典記, 以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之法, 制十二笛. 黃鐘之笛, 正聲應黃鐘, 下徵應林鐘, 以姑洗為清角. 大呂之笛, 正聲應大呂, 下徵應夷則. 以外諸均, 例皆如是. 然今所用林鐘, 是勖下徵之調. 不取其正, 先用其下, 於理未通, 故須改之. 上甚善其義, 詔弘與姚察、許善心、何妥、虞世基等正定新樂, 事在《音律志》. 是後議置明堂, 詔弘條上故事, 議其得失, 事在《禮志》. 上甚敬重之. 時楊素恃才矜貴, 輕侮朝臣, 唯見弘未當不改容自肅. 素將擊突厥, 詣太常與弘言別. 弘送素至中門而止, 素謂弘曰:“大將出征, 故來敘別, 何相送之近也?”弘遂揖而退. 素笑曰:“奇章公可謂其智可及, 其愚不可及也.”亦不以屑懷. 尋授大將軍, 拜吏部尚書. 時高祖又令弘與楊素、蘇威、薛道衡、許善心、虞世基、崔子發等並召諸儒, 論新禮降殺輕重. 弘所立議, 眾鹹推服之. 仁壽二年, 獻皇後崩, 三公已下不能定其儀注. 楊素謂弘曰:“公舊學, 時賢所仰, 今日之事, 決在於公.”弘了不辭讓, 斯須之間, 儀注悉備, 皆有故實. 素嘆曰:“衣冠禮樂, 盡在此矣, 非吾所及也!”弘以三年之喪, 祥禫具有降殺, 期服十一月而練者, 無所象法, 以聞於高祖, 高祖納焉. 下詔除期練之禮, 自弘始也. 弘在吏部, 其選舉先德行而後文才, 務在審慎. 雖致停緩, 所有進用, 並多稱職. 吏部侍郎高孝基, 鑒賞機晤, 清慎絕倫, 然爽俊有餘, 跡似輕薄, 時宰多以此疑之. 唯弘深識其真, 推心委任. 隋之選舉, 於斯為最. 時論彌服弘識度之遠. 煬帝之在東宮也, 數有詩書遺弘, 弘亦有答. 及嗣位之後, 嘗賜弘詩曰:“晉家山吏部, 魏世盧尚書, 莫言先哲異, 奇才並佐餘. 學行敦時俗, 道素乃沖虛, 納言雲閣上, 禮儀皇運初. 彝倫欣有敘, 垂拱事端居.”其同被賜詩者, 至於文詞贊揚, 無如弘美. 大業二年, 進位上大將軍. 三年, 改為右光祿大夫. 從拜恆嶽, 壇場珪幣, 墠畤牲牢, 並弘所定. 還下太行, 煬帝嘗引入內帳, 對皇後賜以同席飲食. 其禮遇親重如此. 弘謂其諸子曰:“吾受非常之遇, 荷恩深重. 汝等子孫, 宜以誠敬自立, 以答恩遇之隆也.”六年, 從幸江都. 其年十一月, 卒於江都郡, 時年六十六. 帝傷惜之, 贈甚厚. 歸葬安定, 贈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文安侯, 謚曰憲. 弘榮寵當世, 而車服卑儉, 事上盡禮, 待下以仁, 訥於言而敏於行. 上嘗令其宣敕, 弘至階下, 不能言, 退還拜謝, 雲:“並忘之.”上曰:“傳語小辯, 故非宰臣任也.”愈稱其質直. 大業之世, 委遇彌隆. 性寬厚, 篤志於學, 雖職務繁雜, 書不釋手. 隋室舊臣, 始終信任, 悔吝不及, 唯弘一人而已. 有弟曰弼, 好酒而酗, 嘗因醉, 射殺弘駕車牛. 弘來還宅, 其妻迎謂之曰:“叔射殺牛矣.”弘聞之, 無所怪問, 直答雲:“作脯.”坐定, 其妻又曰:“叔忽射殺牛, 大是異事!”弘曰:“已知之矣.”顏色自若, 讀書不輟. 其寬和如此. 有文集十三卷行於世. 長子方大, 亦有學業, 官至內史舍人. 次子方裕, 性凶險無人心, 從幸江都, 與裴虔通等同謀弒逆, 事見《司馬德勘傳》. 史臣曰:牛弘篤好墳籍, 學優而仕, 有淡雅之風, 懷曠遠之度, 采百王之損益, 成一代之典章, 漢之叔孫, 不能尚也. 綢繆省闥, 三十餘年, 夷險不渝, 始終無際. 雖開物成務, 非其所長, 然澄之不清, 混之不濁, 可謂大雅君子矣. 子實不才, 崇基不構, 幹紀犯義, 以墜家風, 惜哉!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51 열전16 (0) | 2024.08.07 |
---|---|
[수서隋書] 권50 열전15 (0) | 2024.08.06 |
[수서隋書] 권48 열전13 (0) | 2024.08.04 |
[수서隋書] 권47 열전12 (0) | 2024.08.03 |
[수서隋書] 권46 열전11 (0) | 2024.0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