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陰陽肇分, 乾坤定位, 君臣之道斯著, 夫婦之義存焉. 陰陽和則裁成萬物, 家道正則化行天下, 由近及遠, 自家刑國, 配天作合, 不亦大乎!興亡是系, 不亦重乎!是以先王慎之, 正其本而嚴其防. 後之繼體, 靡克聿修, 甘心柔曼之容, 罔念幽閑之操. 成敗攸屬, 安危斯在. 故皇、英降而虞道隆, 任、姒歸而姬宗盛, 妹、妲致夏、殷之舋, 褒、趙結周、漢之禍. 爰歷晉、宋, 實繁有徒. 皆位以寵升, 榮非德進, 恣行淫僻, 莫顧禮儀, 為梟為鴟, 敗不旋踵. 後之伉儷宸極, 正位居中, 罕蹈平易之途, 多遵覆車之轍. 雎鳩之德, 千載寂寥;牝雞之晨, 殊邦接響. 窈窕淑女, 靡有求於寤寐;鏗鏘環佩, 鮮克嗣於徽音. 永念前修, 嘆深彤管. 覽載籍於既往, 考行事於當時, 存亡得失之機, 蓋亦多矣. 故述《皇後列傳》, 所以垂戒將來. 然後妃之制, 夏、殷以前略矣. 周公定禮, 內職始備列焉. 秦、漢以下, 代有沿革, 品秩差次, 前史載之詳矣. 齊、梁以降, 歷魏暨周, 廢置益損, 參差不一. 周宣嗣位, 不率典章, 衣?翟、稱中宮者, 凡有五. 夫人以下, 略無定數. 高祖思革前弊, 大矯其違, 唯皇後正位, 傍無私寵, 婦官稱號, 未詳備焉. 開皇二年, 著內官之式, 略依《周禮》, 省滅其數. 嬪三員, 掌教四德, 視正三品. 世婦九員, 掌賓客祭祀, 視正五品. 女禦三十八員, 掌女工絲枲, 視正七品. 又采漢、晉舊儀, 置六尚、六司、六典, 遞相統攝, 以掌宮掖之政. 一曰尚宮, 掌導引皇後及閨閤廩賜. 管司令三人, 掌圖籍法式, 糾察宣奏;典綜三人, 掌綜璽器玩. 二曰尚儀, 掌禮儀教學. 管司樂三人, 掌音律之事;典贊三人, 掌導引內外命婦朝見. 三曰尚服, 掌服章寶藏. 管司飾三人, 掌簪珥花嚴;典櫛三人, 掌巾櫛膏沐. 四曰尚食, 掌進膳先嘗. 管司醫三人, 掌方藥蔔筮;典器三人, 掌樽彝器皿. 五曰尚寢, 掌幃帳床褥. 管司筵三人, 掌鋪設灑掃;典執三人, 掌扇傘燈燭. 六曰尚工, 掌營造百役. 管司制三人, 掌衣服裁縫;典會三人, 掌財帛出入. 六尚各三員, 視從九品, 六司視勛品, 六典視流外二品. 初, 文獻皇後功參歷試, 外預朝政, 內擅宮闈, 懷嫉妒之心, 虛嬪妾之位, 不設三妃, 防其上逼. 自嬪以下, 置六十員. 加又抑損服章, 降其品秩. 至文獻崩後, 始置貴人三員, 增嬪至九員, 世婦二十七員, 禦女八十一員. 貴人等關掌宮闈之務, 六尚已下, 皆分隸焉. 煬帝時, 後妃嬪禦, 無厘婦職, 唯端容麗飾, 陪從宴遊而已. 帝又參詳典故, 自制嘉名, 著之於令. 貴妃、淑妃、德妃, 是為三夫人, 品正第一. 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 是為九嬪, 品正第二. 婕妤一十二員, 品正第三, 美人、才人一十五員, 品正第四, 是為世婦. 寶林二十四員, 品正第五;禦女二十四員, 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 品正第七, 是為女禦. 總一百二十, 以敘於宴寢. 又有承衣刀人, 皆趨侍左右, 並無員數, 視六品已下. 時又增置女官, 准尚書省, 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一曰尚宮局, 管司言, 掌宣傳奏啟;司簿, 掌名錄計度;司正, 掌格式推罰, 司闈, 掌門閣管鑰. 二曰尚儀局, 管司籍, 掌經史教學, 紙筆幾案;司樂, 掌音律;司賓, 掌賓客;司贊, 掌禮儀贊相導引. 三曰尚服局, 管司璽, 掌琮璽符節;司衣, 掌衣服;司飾, 掌湯沐巾櫛玩弄;司仗, 掌仗衛戎器. 四曰尚食局, 管司膳, 掌膳羞;司釀, 掌酒醴醯醢;司藥, 掌醫巫藥劑;司饎, 掌廩餼柴炭. 五曰尚寢局, 管司設, 掌床席帷帳, 鋪設灑掃;司輿, 掌輿輦傘扇, 執持羽儀;司苑, 掌園絪種植, 蔬菜瓜果;司燈, 掌火燭. 六曰尚工局, 管司制, 掌營造裁縫;司寶, 掌金玉珠璣錢貨;司彩, 掌繒帛;司織, 掌織染. 六尚二十二司, 員各二人, 唯司樂、司膳員各四人. 每司又置典及掌, 以貳其職. 六尚十人, 品從第五;司二十八人, 品從第六;典二十八人, 品從第七;掌二十八人, 品從第九. 女使流外, 量局閑劇, 多者十人已下, 無定員數. 聯事分職, 各有司存焉. 文獻獨狐皇後, 河南洛陽人, 周大司馬、河內公信之女也. 信見高祖有奇表, 故以後妻焉, 時年十四. 高祖與後相得, 誓無異生之子. 後初亦柔順恭孝, 不失婦道. 後姊為周明帝後, 長女為周宣帝後, 貴戚之盛, 莫與為比, 而後每謙卑自守, 世以為賢. 及周宣帝崩, 高祖居禁中, 總百揆, 後使人謂高祖曰:“大事已然, 騎獸之勢, 必不得下, 勉之!”高祖受禪, 立為皇後. 突厥嘗與中國交市, 有明珠一篋, 價值八百萬, 幽州總管陰壽白後市之. 後曰:“非我所須也. 當今戎狄屢寇, 將士罷勞, 未若以八百萬分賞有功者.”百僚聞而畢賀. 高祖甚寵憚之. 上每臨朝, 後輒與上方輦而進, 至閣乃止. 使宦官伺上, 政有所失, 隨則匡諫, 多所弘益. 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寢, 相顧欣然. 後早失二親, 常懷感慕, 見公卿有父母者, 每為致禮焉. 有司奏以《周禮》百官之妻, 命於王後, 憲章在昔, 請依古制. 後曰:“以婦人與政, 或從此漸, 不可開其源也.”不許. 後每謂諸公主曰:“周家公主, 類無婦德, 失禮於舅姑, 離薄人骨肉, 此不順事, 爾等當誡之.”大都督崔長仁, 後之中外兄弟也, 犯法當斬. 高祖以後之故, 欲免其罪. 後曰:“國家之事, 焉可顧私!”長仁竟坐死. 後異母弟陀, 以貓鬼巫蠱咒詛於後, 坐當死. 後三日不食, 為之請命曰:“陀若蠢政害民者, 妾不敢言. 今坐為妾身, 敢請其命.”陀於是減死一等. 後每與上言及政事, 往往意合, 宮中稱為二聖. 後頗仁愛, 每聞大理決囚, 未嘗不流涕. 然性尤妒忌, 後宮莫敢進禦. 尉遲迥女孫有美色, 先在宮中. 上於仁壽宮見而悅之, 因此得幸. 後伺上聽朝, 陰殺之. 上由是大怒, 單騎從苑中而出, 不由徑路, 入山穀間二十餘裏. 高?、楊素等追及上, 扣馬苦諫. 上太息曰:“吾貴為天子, 而不得自由!”高?曰:“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上意少解, 駐馬良久, 中夜方始還宮. 後俟上於閣內, 及上至, 後流涕拜謝, ?、素等和解之. 上置酒極歡, 後自此意頗衰折. 初, 後以高?是父之家客, 甚見親禮. 至是, 聞?謂己為一婦人, 因此銜恨. 又以?夫人死, 其妾生男, 益不善之, 漸加譖毀, 上亦每事唯後言是用. 後見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 必勸上斥之. 時皇太子多內寵, 妃元氏暴薨, 後意太子愛妾雲氏害之. 由是諷上黜高?, 竟廢太子, 立晉王廣, 皆後之謀也. 仁壽二年八月甲子, 月暈四重, 己已, 太白犯軒轅. 其夜, 後崩於永安宮, 時年五十. 葬於太陵. 其後, 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俱有寵, 上頗惑之, 由是發疾. 及危篤, 謂侍者曰:“使皇後在, 吾不及此”雲. 宣華夫人陳氏, 陳宣帝之女也. 性聰慧, 姿貌無雙. 及陳滅, 配掖庭, 後選入宮為嬪. 時獨孤皇後性妒, 後宮罕得進禦, 唯陳氏有寵. 晉王廣之在籓也, 陰有奪宗之計, 規為內助, 每致禮焉. 進金蛇、金駝等物, 以取媚於陳氏. 皇太子廢立之際, 頗有力焉. 及文獻皇後崩, 進位為貴人, 專房擅寵, 主斷內事, 六宮莫與為比. 及上大漸, 遺詔拜為宣華夫人. 初, 上寢疾於仁壽宮也, 夫人與皇太子同侍疾. 平旦出更衣, 為太子所逼, 夫人拒之得免, 歸於上所. 上怪其神色有異, 問其故. 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 獨狐誠誤我!”意謂獻皇後也. 因呼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岩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 上曰:“勇也.”述、岩出閣為敕書訖, 示左仆射楊素. 素以其事白太子, 太子遣張衡入寢殿, 遂令夫人及後宮同侍疾者, 並出就別室. 俄聞上崩, 而未發喪也. 夫人與諸後宮相顧曰:“事變矣!”皆色動股栗. 晡後, 太子遣使者�金合子, 帖紙於際, 親署封字, 以賜夫人. 夫人見之惶懼, 以為鴆毒, 不敢發. 使者促之, 於是乃發, 見合中有同心結數枚. 諸宮人鹹悅, 相謂曰:“得免死矣!”陳氏恚而卻坐, 不肯致謝. 諸宮人共逼之, 乃拜使者. 其夜, 太子烝焉. 及煬帝嗣位之後, 出居仙都宮. 尋召入, 歲餘而終, 時年二十九. 帝深悼之, 為制《神傷賦》. 容華夫人蔡氏, 丹陽人也. 陳滅之後, 以選入宮, 為世婦. 容儀婉, 上甚悅之. 以文獻皇後故, 希得進幸. 及後崩, 漸見寵遇, 拜為貴人, 參斷宮掖之務, 與陳氏相亞. 上寢疾, 加號容華夫人. 上崩後, 自請言事, 亦為煬帝所烝. 煬帝蕭皇後, 梁明帝巋之女也. 江南風俗, 二月生子者不舉. 後以二月生, 由是季父岌收而養之. 未幾, 岌夫妻俱死, 轉養舅氏張軻家. 然軻甚貧窶, 後躬親勞苦. 煬帝為晉王時, 高祖將為王選妃於梁, 遍占諸女, 諸女皆不吉. 巋迎後於舅氏, 令使者占之, 曰:“吉.”於是遂策為王妃. 後性婉順, 有智識, 好學解屬文, 頗知占候. 高祖大善之, 帝甚寵敬焉. 及帝嗣位, 詔曰:“朕祗承丕緒, 憲章在昔, 爰建長秋, 用承饗薦. 妃蕭氏, 夙稟成訓, 婦道克修, 宜正位軒闈, 式弘柔教, 可立為皇後.”帝每遊幸, 後未嘗不隨從. 時後見帝失德, 心知不可, 不敢厝言, 因為《述志賦》以自寄. 其詞曰: 承積善之餘慶, 備箕帚於皇庭. 恐修名之不立, 將負累於先靈. 乃夙夜而匪懈, 實寅懼於玄冥. 雖自強而不息, 亮愚朦之所滯. 思竭節於天衢, 才追心而弗逮. 實庸薄之多幸, 荷隆寵之嘉惠. 賴天高而地厚, 屬王道之升平. 均二儀之覆載, 與日月而齊明. 乃春生而夏長, 等品物而同榮. 願立志於恭儉, 私自競於誡盈. 孰有念於知足, 苟無希於濫名. 惟至德之弘深, 情不邇於聲色. 感懷舊之餘恩, 求故劍於宸極. 叨不世之殊盼, 謬非才而奉職. 何寵祿之逾分, 撫胸襟而未識. 雖沐浴於恩光, 內慚惶而累息. 顧微躬之寡昧, 思令淑之良難. 實不遑於啟處, 將何情而自安!若臨深而履薄, 心戰栗其如寒. 夫居高而必危, 慮處滿而防溢.恣誇之非道, 乃攝生於沖謐. 嗟寵辱之易驚, 尚無為而抱一. 履謙光而守志, 且願安乎容膝. 珠簾玉箔之奇, 金屋瑤台之美, 雖時俗之崇麗, 蓋吾人之所鄙. 愧絺?之不工, 豈絲竹之喧耳.道德之可尊, 明善惡之由己. 蕩囂煩之俗慮, 乃伏膺於經史. 綜箴誡以訓心, 觀女圖而作軌. 遵古賢之令範, 冀福祿之能綏. 時循躬而三省, 覺今是而昨非. 嗤黃老之損思, 信為善之可歸. 慕周姒之遺風, 美虞妃之聖則. 仰先哲之高才, 貴至人之休德. 質菲薄而難蹤, 心恬愉而去惑. 乃平生之耿介, 實禮義之所遵. 雖生知之不敏, 庶積行以成仁. 懼達人之蓋寡, 謂何求而自陳. 誠素志之難寫, 同絕筆於獲麟. 及帝幸江都, 臣下離貳, 有宮人白後曰:“外聞人人欲反.”後曰:“任汝奏之.”宮人言於帝, 帝大怒曰:“非所宜言!”遂斬之. 後人複白後曰:“宿衛者往往偶語謀反.”後曰:“天下事一朝至此, 勢已然, 無可救也. 何用言之, 徒令帝懮煩耳.”自是無複言者. 及宇文氏之亂, 隨軍至聊城. 化及敗, 沒於竇建德. 突厥處羅可汗遣使迎後於洺州, 建德不敢留, 遂入於虜庭. 大唐貞觀四年, 破滅突厥, 乃以禮致之, 歸於京師. 史臣曰:二後, 帝未登庸, 早儷宸極, 恩隆好合, 始終不渝. 文獻德異鳲鳩, 心非均一, 擅寵移嫡, 傾覆宗社, 惜哉!《書》曰:“牝雞之晨, 惟家之索.”高祖之不能敦睦九族, 抑有由矣. 蕭後初歸籓邸, 有輔佐君子之心. 煬帝得不以道, 便謂人無忠信. 父子之間, 尚懷猜阻, 夫婦之際, 其何有焉!暨乎國破家亡, 竄身無地, 飄流異域, 良足悲矣!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38 열전3 (0) | 2024.07.25 |
---|---|
[수서隋書] 권37 열전2 (0) | 2024.07.24 |
[수서隋書] 권35 지30 경적지 4편 (0) | 2024.07.22 |
[수서隋書] 권34 지29 경적지 자편 (0) | 2024.07.21 |
[수서隋書] 권33 지28 경적지 사편 (1) | 2024.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