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神武霸跡肇創, 遷都於鄴, 猶曰人臣, 故鹹遵魏典. 及文宣初禪, 尚未改舊章. 宮懸各設十二鎛鍾於其辰位, 四面並設編鍾磐各一簨虡, 合二十架. 設建鼓於四隅. 郊廟朝會同用之. 其後將有創革, 尚藥典禦祖珽自言, 舊在落下, 曉知舊樂, 上書曰:“魏氏來自雲、朔, 肇有諸華, 樂操土風, 未移其俗. 至道武帝皇始元年, 破慕容寶於中山, 獲晉樂器, 不知采用, 皆委棄之. 天興初, 吏部郎鄧彥海奏上廟樂, 創制宮懸, 而鍾管不備. 樂章既闕, 雜以《簸邏回歌》. 初用八佾, 作《皇始》之舞. 至太武帝平河西, 得沮渠蒙遜之伎, 賓嘉大禮, 皆雜用焉. 此聲所興, 蓋苻堅之末, 呂光出平西域, 得胡戎之樂, 因又改變, 雜以秦聲, 所謂秦漢樂也. 至永熙中, 錄尚書長孫承業, 共臣先人太堂卿瑩等, 斟酌繕修, 戎華兼采, 至於鍾律, 煥然大備. 自古相襲, 損益可知, 今之創制, 請以爲准.”珽因采魏安豐王延明及信都芳等所著《樂說》而定正聲. 始具宮懸之器, 仍雜西涼之曲, 樂名《廣成》, 而舞不立號, 所謂“洛陽舊樂”者也. 武成之時, 始定四郊、宗廟、三朝之樂. 群臣入出, 奏《肆夏》. 牲入出, 薦毛血, 並奏《昭夏》. 迎送神及皇帝初獻、禮五方上帝, 並奏《高明》之樂, 爲《覆壽》之舞. 皇帝入壇門及升壇飲福酒, 就燎位, 還便殿, 並奏《皇夏》. 以高祖配饗, 奏《武德》之樂. 爲《昭烈》之舞. 裸地, 奏登歌. 其四時祭廟及禘祫皇六世祖司空、五世祖吏部尚書、高祖秦州刺史、曾祖太慰武貞公、祖文穆皇帝諸神室, 並奏《始基》之樂, 爲《恢祚》之舞. 高祖神武皇帝神室, 奏《武德》之樂, 爲《昭烈》之舞. 文襄皇帝神室, 奏《文德》之樂, 爲《宣政》之舞. 顯祖文宣皇帝神室, 奏《文正》之樂, 爲《光大》之舞. 肅宗孝昭皇帝神室, 奏《文明》之樂, 爲《休德》之舞. 其入出之儀, 同四郊之禮. 今列其辭雲. 大禘圜丘及北郊歌辭: 夕牲群臣入門, 奏《肆夏》樂辭: 肇應靈序, 奄字黎人. 乃朝萬國, 爰徵百神. 祗展方望, 幽顯鹹臻. 禮崇聲協, 贄列珪陳. 翼差鱗次, 端笏垂紳. 來趨動色, 式贊天人. 迎神奏《高明樂》辭登歌辭同 惟神監矣, 北郊雲:惟祗監矣. 皇靈肅止. 圓璧展事, 北郊雲:方琮展事成文即始. 北郊雲:即陰成理士備八能, 樂合六變. 北郊雲:樂合八變. 風湊伊雅, 光華襲薦. 宸衛騰景, 靈駕霏煙. 嚴壇生白, 綺席凝玄. 牲出入, 奏《昭夏》辭: 剛柔設位, 惟皇配之. 言肅其禮, 念暢在茲. 飾牲舉獸, 載歌且舞. 既舍伊腯, 致精靈府. 物色惟典, 齋沐加恭. 宗族鹹暨, 罔不率從. 薦毛血, 奏《昭夏》辭:群臣出, 奏《肆夏》, 進熟, 群臣入, 奏《肆夏》, 辭同初入. 展禮上月, 肅事應時. 繭栗爲用, 交暢有期. 弓矢斯發, 盆{}將事. 圓神致祀, 北郊雲:方祗致祀. 率由先志. 和以鑾刀, 臭以血膋. 致哉敬矣, 厥義孔高. 進熟, 皇帝入門, 奏《皇夏》辭: 帝敬昭宣, 皇誠肅致. 玉帛齊軌, 屏攝鹹次. 三垓上列, 北郊雲:重垓上列四陛旁升. 北郊雲:分陛旁升龍陳萬騎, 鳳動千乘. 神儀天藹, 睟容離曜. 金根停軫, 奉光先導. 皇帝升丘, 奏《皇夏》辭:壇上登歌辭同 紫壇雲暖, 北郊雲:層壇雲暖紺幄霞褰. 北郊雲:嚴幄霞褰我其陟止, 載致其虔. 百靈竦聽, 萬國鹹仰. 人神咫尺, 玄應肸蚃. 皇帝初獻, 奏《高明樂》辭: 上下眷, 旁午從. 爵以質, 獻以恭. 鹹斯暢, 樂惟雍. 孝敬闡, 臨萬邦. 皇帝奠爵訖, 奏《高明樂》、《覆燾》之舞辭: 自天子之, 會昌神道. 丘陵肅事, 北郊雲:方澤祗事克光天保. 九關洞開, 百靈環列. 八樽呈備, 五聲投節. 皇帝獻太祖配饗神座, 奏《武德》之樂、《昭烈》之舞辭:皇帝小退, 當昊天上帝神座前, 奏《皇夏》, 辭同上《皇夏》. 配神登聖, 主極尊靈. 敬宣昭燭, 鹹達窅冥. 禮弘化定, 樂贊功成. 穰穰介福, 下被群生. 皇帝飲福酒, 奏《皇夏》之樂:皇帝詣東陛, 還便坐, 又奏《皇夏》, 辭同初入門. 皇心緬且感, 吉蠲奉至誠. 赫哉光盛德, 乾巛詔百靈. 報福歸昌運, 承祐播休明. 風雲馳九域, 龍蛟躍四溟. 浮幕呈光氣, 儷象燭華精. 《護》《武》方知恥, 《韶》《夏》僅同聲. 送神, 降丘南陛, 奏《高明樂》辭:皇帝之望燎位, 又奏《皇夏》, 辭同上《皇夏》. 獻享畢, 懸佾周. 神之駕, 將上遊. 北郊雲:將下遊. 超鬥極, 北郊雲:超荒極. 絕河流. 北郊雲:憩昆丘. 懷萬國, 寧九州. 欣帝道, 心顧留. 幣上下, 荷皇休. 紫壇既燎, 奏《昭夏》樂辭:皇帝自望燎還本位, 奏《皇夏》, 辭同上《皇夏》. 玄黃覆載, 元首照臨. 合德致禮, 有契其心. 敬申事闋, 潔誠雲報. 玉帛載升, 北郊雲:牲玉載陳. 棫樸斯燎. 寥廓幽曖, 播以馨香. 皇靈惟監, 降福無疆. 皇帝還便殿, 奏《皇夏》辭:群臣出, 奏《肆夏》, 辭同上《肆夏》. 祠感帝用圜丘辭. 天大親嚴, 匪敬伊孝. 永言肆饗, 宸明增耀. 陽丘既暢, 北郊雲:陰澤雲暢. 大典逾光. 乃安斯息, 欽若舊章. 天回地旋, 鳴鑾引警. 且萬且億, 皇曆惟永. 五郊迎氣樂辭: 青帝降神, 奏《高明樂》辭: 歲雲獻, 穀風歸. 鬥東指, 雁北飛. 電鞭激, 雷車遽. 虹旌靡, 青龍馭. 和氣洽, 具物滋. 翻降止, 應帝期. 赤帝降神, 奏《高明樂》辭: 婺女司旦中呂宣, 硃精禦節離景延. 根荄俊茂溫風發, 柘火風水應炎月. 執衡長物德孔昭, 赤旂霞曳會今朝. 黃帝降神, 奏《高明樂》辭: 居中市五運, 乘衡畢四時. 含養資群物, 協德固皇基. 嘽緩契王風, 持載符君德. 良辰動靈駕, 承祀昌邦國. 白帝降神, 奏《高明樂》辭: 風涼露降, 馳颺易寒精. 山川搖落, 平秩在西成. 蓋藏成積, 蒸人被嘉祉. 從享來儀, 鴻休溢千祀. 黑帝降神, 奏《高明樂》辭: 虹藏雉化告寒, 冰壯地坼年殫. 日次月紀方極, 九州萬邦獻力. 協光是紀歲窮, 微陽潛光方融. 天子赫赫明聖, 享神降福惟敬. 祠五帝於明堂樂歌辭: 先祀一日, 夕牲, 群官入自門, 奏《肆夏》: 國陽崇祀, 嚴恭有聞. 荒華胥暨, 樂我大君. 冕瑞有列, 禽帛恭敘. 群後師師, 威儀容與. 執禮辨物, 司樂考章. 率由靡墜, 休有烈光. 太祝令迎神, 奏《高明樂》、《覆燾舞》辭: 祖德光, 國圖昌. 祗上帝, 禮四方. 辟紫宮, 洞華闕. 龍獸奮, 風雲發. 飛硃雀, 從玄武. 攜日月, 帶雷雨. 耀宇內, 溢區中. 眷帝道, 感皇風. 帝道康, 皇風扇. 粢盛列, 椒糈薦. 神且寧, 會五精. 歸福祿, 幸閭亭. 太祖配饗, 奏《武德樂》、《昭烈舞》辭:五方天帝奏《高明》之樂、《覆燾》之舞, 辭同迎氣. 我惟我祖, 自天之命. 道被歸仁, 時屯啟聖. 運鍾千祀, 授手萬姓. 夷凶掩虐, 匡頹翼正. 載經載營, 庶士鹹寧. 九功以洽, 七德兼盈. 丹書入告, 玄玉來呈. 露甘泉白, 雲鬱河清. 聲教鹹往, 舟車畢會. 仁加有形, 化洽無外. 嚴親惟重, 陟配惟大. 既祐斯歌, 率土攸賴. 牲出入, 奏《昭夏樂》辭: 孝饗不匱, 精潔臨年. 滌牢委溢, 形色博牷. 於以用之, 言承歆祀. 肅肅威儀, 敢不敬止. 載飾載省, 維牛維羊. 明神有察, 保茲萬方. 薦血毛, 奏《昭夏》辭:群臣出, 奏《肆夏》, 進熟, 群臣入, 奏《肆夏》, 同上《肆夏》辭. 我將宗祀, 夤獻厥誠. 鞠躬如在, 側聽無聲. 薦色斯純, 呈氣斯臭. 有滌有濯, 惟神其祐. 五方來格, 一人多祉. 明德惟馨, 於穆不已. 進熟, 皇帝入門, 奏《皇夏》辭:皇帝升壇, 奏《皇夏》, 辭同. 象乾上構, 儀巛下基. 集靈崇祖, 永言孝思. 室陳簋豆, 庭羅懸佾. 夙夜畏威, 保茲貞吉. 舞貴其夜, 歌重其升. 降斯百錄, 惟響惟應. 皇帝初獻, 奏《高明樂》、《覆燾舞辭》: 度幾筵, 辟牖戶. 禮上帝, 感皇祖. 酌惟潔, 滌以清. 薦心款, 達神明. 皇帝裸獻, 奏《高明樂》、《覆燾舞》辭: 帝精求降, 應我明德. 禮殫義展, 流祉邦國. 既受多祉, 實資孝敬. 祀竭其誠, 荷天休命. 皇帝飲福酒, 奏《皇夏》辭: 恭祀洽, 盛禮宣. 英猷爛層景, 廣澤同深泉. 上靈鍾百福, 群神歸萬年. 月軌鹹梯岫, 日域盡浮川. 瑞鳥飛玄扈, 潛鱗躍翠漣. 皇家膺寶曆, 兩地複參天. 太祝送神, 奏《高明樂》、《覆燾舞》辭: 青陽奏, 發硃明. 歌西皓, 唱玄冥. 大禮罄, 廣樂成. 神心懌, 將遠征. 飾龍駕, 矯鳳憩. 指閶闔, 憩層城. 出溫穀, 邁炎庭. 跨西汜, 過北溟. 忽萬億, 耀光精. 比電騖, 與雷行. 嗟皇道, 懷萬靈. 固王業, 震天聲. 皇帝還便殿, 奏《皇夏》辭: 交物備矣, 聲明有章. 登薦唯肅, 禮邈前王. 鬯齊雲終, 折旋告罄. 穆穆旒冕, 蘊誠畢敬. 屯衛按部, 鑾蹕回途. 暫留紫殿, 將及清都. 享廟樂辭: 先祀一日, 夕牲, 群臣入, 奏《肆夏》辭: 霜淒雨暢, 烝哉帝心. 有敬其祀, 肅事惟歆. 昭昭車服, 濟濟衣簪. 鞠躬貢酎, 磬折奉琛. 差以五列, 和以八音. 式祗王度, 如玉如金. 迎神奏《高明》登歌樂辭: 日蔔惟吉, 辰擇其良, 奕奕清廟, 黼黻周張. 大呂爲角, 應鍾爲羽. 路鞀陰竹, 德歌昭舞. 祀事孔明, 百神允穆. 神心乃顧, 保茲介福. 牲出入, 奏《昭夏樂》辭: 大祀雲事, 獻奠有儀. 既歌既展, 贊顧迎牲. 執從伊竦, 芻飾惟栗. 俟用於庭, 將升於室. 且握且驛, 以致其誠. 惠我貽頌, 降祉千齡. 薦血毛, 奏《昭夏》辭:三公出, 奏《肆夏》, 進熟, 群臣入, 奏《肆夏》, 辭同. 愐彼遐慨, 悠然永思. 留連七享, 纏綿四時. 神升魄沈, 靡聞靡見. 陰陽載俟, 臭聲兼薦. 祖考其鑒, 言萃王休. 降神敷錫, 百福是由. 進熟, 皇帝入北門, 奏《皇夏樂》辭: 齊居嚴殿, 夙駕層闈. 車略垂彩, 旒袞騰輝. 聳誠載仰, 翹心有慕. 洞洞自形, 斤斤表步. 閟宮有邃, 神道依稀. 孝心緬邈, 爰屬爰依. 太祝裸地, 奏登歌樂辭:皇帝詣東陛, 奏《皇夏》, 升殿, 又奏《皇夏》, 辭同. 太室窅窅, 神居宿設. 鬱鬯惟芬, 珪璋惟潔. 彝斝應時, 龍蒲代用. 藉茅無咎, 福祿攸降. 端感會事, 儼思修禮. 齊齊勿勿, 俄俄濟濟. 皇帝升殿, 殿上作登歌樂辭: 我祠我祖, 永惟厥先. 炎農肇聖, 靈祉蟬聯. 霸圖中造, 帝業方宣. 道昌基構, 撫運承天. 奄家六合, 爰光八埏. 尊神致禮, 孝思惟纏. 寒來暑反, 惕薦在年. 匪敬伊慕, 備物不愆. 設虡設業, 鞉鼓填填. 辟公在位, 有容伊虔. 登歌啟佾, 下管應懸. 厥容無爽, 幽明肅然. 誠幣厚地, 和達穹玄. 既調風雨, 載協山川. 周庭有列, 湯孫永延. 教聲惟被, 邁後光前. 皇帝初獻皇祖司空公神室, 奏《始基樂》、《恢祚舞》辭: 克明克俊, 祖武惟昌. 業弘營土, 聲被海方. 有流厥德, 終耀其光. 明神幽贊, 景祚攸長. 皇帝初獻皇祖吏部尚書神室, 奏《始基樂》、《恢祚舞》辭: 顯允盛德, 隆我前構. 瑤源彌瀉, 瓊根愈秀. 誕惟有族, 丕緒克茂. 大業崇新, 洪基增舊. 皇帝初獻皇祖秦州使君神室, 奏《始基樂》、《恢祚舞》辭: 祖德丕顯, 明哲知機. 豹變東國, 鵲起西歸. 禮申官次, 命改朝衣. 敬思孝享, 多福無違. 皇帝獻太祖太尉武貞公神室, 奏《始基樂》、《恢祚舞》辭: 兆靈有業, 潛德無聲. 韜光戢耀, 貫幽洞冥. 道弘舒卷, 施博藏行. 緬追歲事, 夜遽不寧. 皇帝獻皇祖文穆皇帝神室, 奏《始其樂》、《恢祚舞》辭: 皇皇祖德, 穆穆其風. 語默自己, 明睿在躬. 荷天之錫, 聖表克隆. 高山作矣, 寶祚其崇. 離光旦旦, 載煥載融. 感薦惟永, 神保無穹. 皇帝獻高祖神武皇帝神室, 奏《武德樂》、《昭烈舞》辭: 天造草昧, 時難糾紛. 敦拯斯溺, 靡救其焚. 大人利見, 緯武經文. 顧指惟極, 吐吸風雲. 開天辟地, 峻嶽夷海. 冥工掩跡, 上德不宰. 神心有應, 龍化無待. 義征九服, 仁兵告凱. 上平下成, 靡或不寧. 匪王伊帝, 偶極崇靈. 享親則孝, 潔祀惟誠. 禮備樂序, 肅贊神明. 皇帝獻文襄皇帝神室, 奏《文德樂》、《宣政舞》辭: 聖武丕基, 睿文顯統. 眇哉神啟, 鬱矣天縱. 道則人弘, 德雲邁種. 昭冥鹹敘, 崇深畢綜. 自中徂外, 經朝庇野. 政反淪風, 威還缺雅. 旁作穆穆, 格於上下. 維享維宗, 來鑒來假. 皇帝獻顯祖文宣皇帝, 奏《文正樂》、《光大舞》辭: 玄曆已謝, 蒼靈告期. 圖璽有屬, 揖讓惟時. 龍升獸變, 弘我帝基. 對揚穹昊, 實啟雍熙. 欽若皇猷, 永懷王度. 欣賞斯穆, 威刑允措. 軌物俱宣, 憲章鹹布. 俗無邪指, 下歸正路. 茫茫九域, 振以乾綱. 混通華裔, 配括天壤. 作禮視德, 列樂傳響. 薦祀惟虔, 衣冠載仰. 皇帝還東壁, 飲福酒, 奏《皇夏》樂辭: 孝心翼翼, 率禮兢兢. 時洗時薦, 或降或升. 在堂在戶, 載湛載凝. 多品斯奠, 備物攸膺. 蘭芬敬挹, 玉俎恭承. 受祭之祜, 如彼岡陵. 送神, 奏《高明樂》辭: 仰榱桷, 慕衣冠. 禮雲罄, 祀將闌. 神之駕, 紛奕奕. 乘白雲, 無不適. 窮昭域, 極幽途. 歸帝祉, 眷皇都. 皇帝詣便殿, 奏《皇夏》樂辭:群官出, 奏《肆夏》, 辭同. 禮行斯畢, 樂奏以終. 受嘏先退, 載暢其衷. 鑾軒循轍, 麾旌複路. 光景徘徊, 弦歌顧慕, 靈之相矣, 有錫無疆. 國圖日競, 家曆天長. 元會大饗, 協律不得升陛, 黃門舉麾於殿上. 今列其歌辭雲. 賓入門, 四箱奏《肆夏》辭: 昊蒼眷命, 興王統天. 業高帝始, 道邈皇先. 禮成化穆, 樂合風宣. 賓朝荒夏, 揚對穹玄. 皇帝出閣, 奏《皇夏樂》辭: 夏正肇旦, 周物充庭. 具僚在位, 俯伏無聲. 大君穆穆, 宸儀動睟. 日煦天回, 萬靈胥萃. 皇帝當扆, 群臣奉賀, 奏《皇夏》辭: 天子南面, 乾覆離明. 三千鹹列, 萬國填並. 猶從禹會, 如次湯庭. 奉茲一德, 上下和平. 皇帝入寧變服, 黃鍾、太簇二箱奏《皇夏》辭: 我應天曆, 四海爲家. 協同內外, 混一戎華. 鶴蓋龍馬, 風乘雲車. 夏章夷服, 其會如麻. 九賓有儀, 八音有節. 肅肅於位, 飲和在列. 四序氤氳, 三光昭晣. 君哉大矣, 軒唐比轍. 皇帝變服, 移幄坐於西箱, 帝出升禦坐, 姑洗奏《皇夏》辭: 皇運應籙, 廓定區宇. 受終以文, 構業以武. 堯昔命舜, 舜亦命禹. 大人馭曆, 重規遝矩. 欽明在上, 昭納入夤. 從靈體極, 誕聖窮神. 化生群品, 陶育蒸人. 展禮肆樂, 協此元春. 王公奠璧, 奏《肆夏》辭: 萬方鹹暨, 三揖以申. 垂旒馮玉, 五瑞交陳. 拜稽有章, 升降有節. 聖皇負扆, 虞唐比烈. 上壽, 黃鍾箱奏上壽曲辭: 仰三光, 奏萬壽. 人皇禦六氣, 天地同長久. 皇太子入, 至坐位, 酒至禦, 殿上奏登歌辭: 大齊統曆, 道化光明. 馬圖呈寶, 龜籙告靈. 百蠻非眾, 八荒非逖. 同作堯人, 俱包禹跡. 其一 天覆地載, 成以四時. 惟皇是則, 比大於茲. 群星拱極, 眾川赴海. 萬宇駿奔, 一朝鹹在. 其二 齊之以禮, 相趨帝庭. 應規蹈矩, 玉色金聲. 動之以樂, 和風四布. 龍申鳳舞, 鸞歌麟步. 其三 食至禦前, 奉食舉樂辭: 三端正啟, 萬方觀禮. 具物充庭, 二儀合體. 百華照曉, 千門洞晨. 或華或裔, 奉贄惟新. 悠悠亙六合, 員首莫不臣. 仰施如雨, 晞和猶春. 風化表笙鏞, 歌謳被琴瑟. 誰言文軌異, 今朝混爲一. 其一 彤庭爛景, 丹陛流光. 懷黃綰白, 鵷鷺成行. 文贊百揆, 武鎮四方. 折沖鼓雷電, 獻替協陰陽. 大矣哉, 道邁上皇. 陋五帝, 狹三王. 窮禮物, 該樂章. 序冠帶, 垂衣裳. 其二 天壤和, 家國穆. 悠悠萬類鹹孕育. 契冥化, 侔大造. 靈效珍, 神歸寶. 興雲氣, 飛龍蒼. 麟一角, 鳳五光. 硃雀降, 黃玉表. 九尾馴, 三足擾. 化之定, 至矣哉. 瑞感德, 四方來. 其三 囹圄空, 水火菽粟. 求賢振滯棄珠玉. 衣不靡, 宮以卑. 當陽端默, 垂拱無爲. 雲雲萬有, 其樂不訾. 其四 嗟此舉時, 逢至道. 肖形鹹自持, 賦命無傷夭. 行氣進皇輿, 遊龍服帝早. 聖主寧區宇, 乾坤永相保. 其五 牧野征, 鳴條戰. 大齊家萬國, 拱揖應終禪. 奧主廓清都, 大君臨赤縣. 高居深視, 當扆正殿. 旦暮之期今一見. 其六 兩儀分, 牧以君. 陶有象, 化無垠. 大齊德, 邈誰群. 超鳳火, 冠龍雲. 露以潔, 風以薰. 榮光至, 氣氤氳. 其七 神化遠, 人靈協. 寒暑調, 風雨變. 披泥檢, 受圖諜. 圖諜啟, 期運昌. 分四序, 綴三光. 延寶祚, 眇無疆. 其八 惟皇道, 升平日. 河水清, 海不溢. 雲幹呂, 風入律. 驅黔首, 入仁壽. 與天高, 並地厚. 其九 刑以厝, 頌聲揚. 皇情邈, 眷汾襄. 岱山高, 配林壯. 亭亭聳, 雲雲望. 旗葳蕤, 駕騤騤. 刊金闕, 奠玉龜. 其十 文舞將作, 先設階步辭: 我後降德, 肇峻皇基. 搖鈴大號, 振鐸命期. 雲行雨洽, 天臨地持. 茫茫區宇, 萬代一時. 文來武肅, 成定於茲. 象容則舞, 歌德言詩. 鏘鏘金石, 列列匏絲. 鳳儀龍至, 樂我雍熙. 文舞辭: 皇天有命, 歸我大齊. 受茲華玉, 爰錫玄珪. 奄家環海, 實子蒸黎. 圖開寶匣, 檢封芝泥. 無思不順, 自東徂西. 教南暨朔, 罔敢或攜. 比日之明, 如天之大. 神化斯洽, 率土無外. 眇眇舟車, 華戎畢會. 祠我春秋, 服我冠帶. 儀協震象, 樂均天籟. 蹈武在庭, 其容藹藹. 武舞將作, 先設階步辭: 大齊統曆, 天鑒孔昭. 金人降泛, 火鳳來巢. 眇均虞德, 幹戚降苗. 夙沙攻主, 歸我軒朝. 禮符揖讓, 樂契《鹹》《韶》. 蹈揚惟序, 律度時調. 武舞辭: 天眷橫流, 宅心玄聖. 祖功宗德, 重光襲映. 我皇恭己, 誕膺靈命. 宇外斯燭, 域中鹹鏡. 悠悠率土, 時惟保定. 微微動植, 莫違其性. 仁豐庶物, 施洽群生. 海寧洛變, 契此休明. 雅宣茂烈, 頌紀英聲. 鏗皇鍾鼓, 掩抑簫笙. 歌之不足, 舞以禮成. 鑠矣王度, 緬邁千齡. 皇帝入, 鍾鼓奏《皇夏》辭: 禮終三爵, 樂奏九成. 允也天子, 穹壤和平. 載色載笑, 反寢宴息. 一人有祉, 百神奉職. 鼓吹二十曲, 皆改古名, 以敘功德. 第一, 漢《硃鷺》改名《水德謝》, 言魏謝齊興也. 第二, 漢《思悲翁》改名《出山東》, 言神武帝戰廣阿, 創大業, 破爾硃兆也. 第三, 漢《艾如張》改名《戰韓陵》, 言神武滅四胡, 定京洛, 遠近賓服也. 第四, 漢《上之回》改名《殄關隴》, 言神武遣侯莫陳悅誅賀拔嶽, 定關、隴, 平河外, 漠北款, 秦中附也. 第五, 漢《擁離》改名《滅山胡》, 言神武屠劉蠡升, 高車懷殊俗, 蠕蠕來向化也. 第六, 漢《戰城南》改名《立武定》, 言神武立魏主, 天下既安, 而能遷於鄴也. 第七, 漢《巫山高》改名《戰芒山》, 言神武斬周十萬之眾, 其軍將脫身走免也. 第八, 漢《上陵》改名《擒蕭明》, 言梁遣兄子貞陽侯來寇彭、宋, 文襄帝遣太尉、清河王嶽, 一戰擒殄, 俘馘萬計也. 第九, 漢《將進酒》改名《破侯景》, 言文襄遣清河王嶽摧殄侯景, 克複河南也. 第十, 漢《君馬黃》改名《定汝潁》, 言文襄遣清河王嶽, 擒周大將軍王思政於長葛, 汝、潁悉平也. 第十一, 漢《芳樹》改名《克淮南》. 言文襄遣清河王嶽, 南翦梁國, 獲其司徒陸法和, 克壽春、合肥、鍾離、淮陰, 盡取江北之地也. 第十二, 漢《有所思》改名《嗣丕基》, 言文宣帝統纘大業也. 第十三, 漢《稚子班》改名《聖道洽》, 言文宣克隆堂構, 無思不服也. 第十四, 漢《聖人出》改名《受魏禪》, 言文宣應天順人也. 第十五, 漢《上邪》改名《平瀚海》, 言蠕蠕盡部落入寇武州之塞, 而文宣命將出征, 平殄北荒, 滅其國也. 第十六, 漢《臨高台》改名《服江南》, 言文宣道洽無外, 梁主蕭繹來附化也. 第十七, 漢《遠如期》改名《刑罰中》, 言孝昭帝舉直措枉, 獄訟無怨也. 第十八, 漢《石留行》改名《遠夷至》, 言時主化沾海外, 西夷諸國, 遣使朝貢也. 第十九, 漢《務成》改名《嘉瑞臻》, 言時主應期, 河清龍見, 符瑞總至也. 第二十, 漢《玄雲》改名《成禮樂》, 言時主功成化洽, 制禮作樂也.又有《黃雀》、《釣竿》二曲, 略而不用, 並議定其名, 被於鼓吹. 諸州鎮戍, 各給鼓吹樂, 多少各以大小等級爲差. 諸王爲州, 皆給赤鼓、赤角, 皇子則增給吳鼓、長鳴角, 上州刺史皆給青鼓、青角, 中州已下及諸鎮戍, 皆給黑鼓、黑角. 樂器皆有衣, 並同鼓色. 雜樂有西涼鼙舞、清樂、龜茲等. 然吹笛、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 自文襄以來, 皆所愛好. 至河清以後, 傳習尤盛. 後主唯賞胡戎樂, 耽愛無已. 於是繁手淫聲, 爭新哀怨. 故曹妙達、安未弱、安馬駒之徒, 至有封王開府者, 遂服簪纓而爲伶人之事. 後主亦自能度曲, 親執樂器, 悅玩無倦, 倚弦而歌. 別采新聲, 爲《無愁曲》, 音韻窈窕, 極於哀思, 使胡兒閹官之輩, 齊唱和之, 曲終樂闋, 莫不殞涕. 雖行幸道路, 或時馬上奏之, 樂往哀來, 竟以亡國. 周太祖迎魏武入關, 樂聲皆闕. 恭帝元年, 平荊州, 大獲梁氏樂器, 以屬有司. 及建六官, 乃詔曰:“六樂尚矣, 其聲歌之節, 舞蹈之容, 寂寥已絕, 不可得而詳也. 但方行古人之事, 可不本於茲乎?自宜依准, 制其歌舞, 祀五帝日月星辰.”於是有司詳定:郊廟祀五帝日月星辰, 用黃帝樂, 歌大呂, 舞《雲門》. 祭九州、社稷、水旱雩珝, 用唐堯樂, 歌應鍾, 舞《大鹹》. 祀四望, 饗諸侯, 用虞舜樂, 歌南呂, 舞《大韶》. 祀四類, 幸辟雍, 用夏禹樂, 歌函鍾, 舞《大夏》. 祭山川, 用殷湯樂, 歌小呂, 舞《大護》. 享宗廟, 用周武王樂, 歌夾鍾, 舞《大武》. 皇帝出入, 奏《皇夏》. 賓出入, 奏《肆夏》. 牲出入, 奏《昭夏》. 蕃國客出入, 奏《納夏》. 有功臣出入, 奏《章夏》. 皇後進羞, 奏《深夏》. 宗室會聚, 奏《族夏》. 上酒宴樂, 奏《陔夏》. 諸侯相見, 奏《驁夏》. 皇帝大射, 歌《騶虞》, 諸侯歌《狸首》, 大夫歌《采蘋》, 士歌《采蘩》. 雖著其文, 竟未之行也. 及閔帝受禪, 居位日淺. 明帝踐阼, 雖革魏氏之樂, 而未臻雅正. 天和元年, 武帝初造《山雲舞》, 以備六代. 南北郊、雩壇、太廟、禘祫、俱用六舞. 南郊則《大夏》降神, 《大護》獻熟, 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 北郊則《大護》降神, 《大夏》獻熟, 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 雩壇以《大武》降神, 《正德》獻熟, 次作《大夏》、《大護》、《武德》、《山雲之舞》. 太廟祫帝, 則《大武》降神, 《山雲》獻熟, 次作《正德》、《大夏》、《大護》、《武德之舞》. 時享太廟, 以《山雲》降神, 《大夏》獻熟, 次作《武德之舞》. 拜社, 以《大護》降神, 《大武》獻熟, 次作《正德之舞》. 五郊朝日, 以《大夏》降神, 《大護》獻熟. 神州、夕月、籍田, 以《正德》降神, 《大護》獻熟. 建德二年十月甲辰, 六代樂成, 奏於崇信殿. 群臣鹹觀. 其宮懸, 依梁三十六架. 朝會則皇帝出入, 奏《皇夏》. 皇太子出入, 奏《肆夏》. 王公出入, 奏《驁夏》. 五等諸侯正日獻玉帛, 奏《納夏》. 宴族人, 奏《族夏》. 大會至尊執爵, 奏登歌十八曲. 食舉, 奏《深夏》, 舞六代《大廈》、《大護》、《大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 於是正定雅音, 爲郊廟樂. 創造鍾律, 頗得其宜. 宣帝嗣位, 郊廟皆循用之, 無所改作. 今采其辭雲. 員丘歌辭: 降神, 奏《昭夏》: 重陽禋祀大報天, 丙午封壇肅且圜. 孤竹之管雲和弦, 神光未下風肅然. 王城七裏通天台, 紫微斜照影徘徊. 連珠合璧重光來, 天策暫轉鉤陳開. 皇帝將入門, 奏《皇夏》: 旌回外壝, 蹕靜郊門. 千乘按轡, 萬騎雲屯. 藉茅無咎, 掃地惟尊. 揖讓展禮, 衡璜節步. 星漢就列, 風雲相顧. 取法於天, 降其永祚. 俎入, 奏《昭夏》: 日至大禮, 豐犧上辰. 牲牢修牧, 繭栗毛純. 俎豆斯立, 陶匏以陳. 大報反命, 居陽兆日. 六變鼓鍾, 三和琴瑟. 俎奇豆偶, 惟誠惟質. 奠玉帛, 奏《昭夏》: 員玉已奠, 蒼幣斯陳. 瑞形成象, 璧氣含春. 禮從天數, 智總員神. 爲祈爲祀, 至敬鹹遵. 皇帝升壇, 奏《皇夏》: 七星是仰, 八陛有憑. 就陽之位, 如日之升. 思虔肅肅, 施敬繩繩. 祝史陳信, 玄象斯格. 惟類之典, 惟靈之澤. 幽顯對揚, 人神咫尺. 皇帝初獻, 作《雲門》之舞: 獻以誠, 鬱以清. 山罍舉, 沈齊傾. 惟尚饗, 洽皇情. 降景福, 通神明. 皇帝初獻配帝, 作《雲門》之舞: 長丘遠曆, 大電遙源. 弓藏高隴, 鼎沒寒門. 人生於祖, 物本於天. 尊神配德, 迄用康年. 皇帝初獻及獻配帝畢, 奏登歌: 歲之祥, 國之陽. 蒼靈敬, 翠雲長. 象爲飾, 龍爲章. 乘長日, 坯蟄戶. 列雲漢, 迎風雨, 大呂歌, 雲門舞. 省滌濯, 奠牲牷. 鬱金酒, 鳳凰樽. 回天眷, 顧中原. 皇帝飲福酒, 奏《皇夏》: 國命在禮, 君命在天. 陳誠惟肅, 欽福惟虔. 洽斯百禮, 福以千年. 鉤陳掩映, 天駟徘徊. 雕禾飾斝, 翠羽承罍. 受斯茂祉, 從天之來. 撤奠奏《雍樂》: 禮將畢, 樂將闌. 回日轡, 動天關. 翠鳳搖, 和鑾響. 五雲飛, 三步上. 風爲馭, 雷爲車. 無轍跡, 有煙霞. 暢皇情, 休靈命. 雨留甘, 雲餘慶. 帝就望燎位, 奏《皇夏》: 六曲聯事, 九司鹹則. 率由舊章, 於焉允塞. 掌禮移次, 燔柴在焉. 煙升玉帛, 氣斂牲牜全. 休氣馨香, 膋芳昭晰. 翼翼虔心, 明明上徹. 帝還便座, 奏《皇夏》: 玉帛禮畢, 人神事分. 嚴承乃眷, 瞻仰回雲. 輦路千門, 王城九軌. 式道移候, 司方回指. 得一惟清, 於萬斯寧. 受茲景命, 於天告成. 方澤歌辭: 降神, 奏《昭夏》: 報功陰澤, 展禮玄郊. 平琮鎮瑞, 方鼎升庖. 調歌絲竹, 縮酒江茅, 聲舒鍾鼓, 器質陶匏. 列耀秀華, 凝芳都荔. 川澤茂祉, 丘陵容衛. 雲飾山罍, 蘭浮泛齊. 日至之禮, 歆茲大祭. 奠玉, 奏《昭夏》: 曰若厚載, 欽明方澤. 敢以敬恭, 陳之玉帛. 德包含養, 功藏靈跡. 斯箱既千, 子孫則百. 初獻, 奏登歌辭:舞詞同員丘. 質明孝敬, 求陰順陽. 壇有四陛, 琮爲八方. 牲牷蕩滌, 蕭合馨香. 和鑾戾止, 振鷺來翔. 威儀簡簡, 鍾鼓喤娶. 聲和孤竹, 韻入空桑. 封中雲氣, 坎上神光. 下元之主, 功深蓋藏. 望坎位, 奏《皇夏》: 司筵撤席, 掌禮移次, 回顧封壇, 恭臨坎位. 瘞玉埋俎, 藏芬斂氣. 是曰就幽, 成斯地意. 祀五帝歌辭: 奠玉帛, 奏《皇夏》辭: 嘉玉惟芳, 嘉幣惟量. 成形依禮, 稟色隨方. 神班有次, 歲禮惟常. 威儀抑抑, 率由舊章. 初獻, 奏《皇夏》: 惟令之月, 惟嘉之辰. 司壇宿設, 掌史誠陳. 敢用明禮, 言功上神. 鉤陳旦辟, 閶闔朝分. 旒垂象冕, 樂奏《山雲》. 將回霆策, 暫轉天文. 五運周環, 四時代序. 鱗次玉帛, 循回樽俎. 神其降之, 介福斯許. 皇帝初獻青帝, 奏《雲門舞》: 甲在日, 鳥中星. 禮東後, 奠蒼靈. 樹春旗, 命青史. 候雁還, 東風起. 歌木德, 舞震宮. 泗濱石, 龍門桐. 孟之月, 陽之天. 億斯慶, 兆斯年. 皇帝初獻配帝, 奏舞: 帝出於震, 蒼德於神. 其明在日, 其位居春. 勞以定國, 功以施人. 言從配祀, 近取諸身. 皇帝初獻赤帝, 奏《雲門舞》: 招搖指午對南宮, 日月相會實沈中. 離光布政動溫風, 純陽之月樂炎精. 赤雀丹書飛送迎, 硃弦絳鼓罄虔誠, 萬物含養各長生. 皇帝獻配帝, 奏舞: 以炎爲政, 以火爲官, 位司南陸, 享配離壇. 三和實俎, 百味浮蘭. 神其茂豫, 天步艱難. 皇帝初獻黃帝, 奏《雲門舞》: 三光儀表正, 四氣風雲同. 戊己行初曆, 黃鍾始變宮. 平琮禮內鎮, 陰管奏司中.壇芝曄曄, 清野桂馮馮. 夕牢芬六鼎, 安歌韻八風. 神光乃超忽, 佳氣恆蔥蔥. 皇帝初獻配帝, 奏舞: 四時鹹一德, 五氣或同論. 猶吹鳳凰管, 尚對梧桐園. 器圜居土厚, 位總配神尊. 始知今奏樂, 還用我《雲門》. 皇帝初獻白帝, 奏《雲門舞》: 肅靈兌景, 承配秋壇. 雲高火落, 露白蟬寒. 帝律登年, 金精行令. 瑞獸霜輝, 祥禽雪映. 司藏肅殺, 萬保鹹宜. 厥田上上, 收功在斯. 皇帝初獻配帝, 奏舞: 金行秋令, 白帝硃宣. 司正五雉, 歌庸九川. 執文之德, 對越彼天. 介以福祉, 君子萬年. 皇帝初獻黑帝, 奏《雲門舞》: 北辰爲政玄壇, 北陸之祀員官. 宿設玄圭浴蘭, 坎德陰風禦寒. 次律將回窮紀, 微陽欲動細泉. 管猶調於陰竹, 聲未入於春弦. 待歸餘於送曆, 方履慶於斯年. 皇帝初獻配帝, 奏舞: 地始坼, 虹始藏. 服玄玉, 居玄堂. 沐蕙氣, 浴蘭湯. 匏器潔, 水泉香. 陟配彼, 福無疆. 君欣欣, 此樂康. 宗廟歌辭: 皇帝入廟門, 奏《皇夏》: 肅肅清廟, 嚴嚴寢門. 欹器防滿, 金人戒言. 應懸鼓, 崇牙樹羽. 階變升歌, 庭紛象舞. 閑安象設, 緝熙清奠. 春鮪初登, 新萍先薦. 亻愛然入室, 儼乎其位. 淒愴履之, 非寒之謂. 降神奏《昭夏》: 永惟祖武, 潛慶靈長. 龍圖革命, 鳳曆歸昌. 功移上墋, 德耀中陽. 清廟肅肅, 猛虡煌煌. 曲高大夏, 聲和盛唐. 牲牷蕩滌, 蕭合聲香. 和鑾戾止, 振鷺來翔. 永敷萬國, 是則四方. 俎入, 皇帝升階, 奏《皇夏》: 年祥辯日, 上協龜言. 奉酎承列, 來庭駿奔. 雕禾飾斝, 翠羽承樽. 敬殫如此, 恭惟執燔. 皇帝獻皇高祖, 奏《皇夏》: 慶緒千重秀, 鴻源萬裏長. 無時猶戢翼, 有道故韜光. 盛德必有後, 仁義終克昌. 明星初肇慶, 大電久呈祥. 皇帝獻皇曾祖德皇帝, 奏《皇夏》: 克昌光上烈, 基聖穆西籓. 崇仁高涉渭, 積德被居原. 帝圖張往跡, 王業茂前尊. 重芬德陽廟, 疊慶壽陵園. 百靈光祖武, 千年福孝孫. 皇帝獻皇祖太祖文皇帝, 奏《皇夏》: 雄圖屬天造, 宏略遇群飛. 風雲猶聽命, 龍躍遂乘機. 百二當天險, 三分拒樂推. 函穀風塵散, 河陽氛霧晞. 濟弱淪風起, 扶危頹運歸. 地紐崩還正, 天樞落更追. 原祠乍超忽, 畢隴或綿微. 終封三尺劍, 長卷一戎衣. 皇帝獻文宣皇太後, 奏《皇夏》: 月靈興慶, 沙祥發源. 功參禹跡, 德贊堯門. 言容典禮, 礻俞狄徽章. 儀形溫德, 令問昭陽. 日月不居, 歲時宛晚. 瑞雲纏心, 閟宮惟遠. 皇帝獻閔皇帝, 奏《皇夏》: 龍圖基代德, 天步屬艱難. 謳歌還受瑞, 揖讓乃登壇. 升與芒刺重, 入位據關寒. 卷舒雲泛濫, 遊揚日浸微. 出鄭終無反, 居桐竟不歸. 祀夏今惟舊, 尊靈諡更追. 皇帝獻明皇帝, 奏《皇夏》: 若水逢降君, 窮桑屬惟政. 丕哉馭帝籙, 鬱矣當天命. 方定五雲官, 先齊八風令. 文昌氣似珠, 太史河如鏡. 南宮學已開, 東觀書還聚. 文辭金石韻, 毫翰風飆豎. 清室桂馮馮, 齋房芝詡詡. 寧思玉管笛, 空見靈衣舞. 皇帝獻高祖武皇帝, 奏《皇夏》: 南河吐雲氣, 北鬥降星神. 百靈鹹仰德, 千年一聖人. 書成紫微動, 律定鳳凰馴. 六軍命西土, 甲子陳東鄰. 戎衣此一定, 萬裏更無塵. 煙雲同五色, 日月並重輪. 流沙既西靜, 盤木又東臣. 凱樂聞硃雁, 鐃歌見白麟. 今爲六代祀, 還得九疑賓. 皇帝還東壁, 飲福酒, 奏《皇夏》: 禮殫裸獻, 樂極休成. 長離前掞, 宗祀文明. 縮酌浮蘭, 澄罍合鬯. 磬折禮容, 旋回靈貺. 受厘徹俎, 飲福移樽. 惟光惟烈, 文子文孫. 皇帝還便坐, 奏《皇夏》: 庭闋四始, 筵終三薦. 顧步階墀, 徘徊餘奠. 六龍矯首, 七萃警途. 鼓移行漏, 風轉相烏. 翼翼從事, 綿綿四時. 惟神降嘏, 永言保之. 太祖輔魏之時, 高昌款附, 乃得其伎, 教習以備饗宴之禮. 及天和六年, 武帝罷掖庭四夷樂. 其後帝娉皇後於北狄, 得其所獲康國、龜茲等樂, 更雜以高昌之舊, 並於大司樂習焉. 采用其聲, 被於鍾石, 取《周官》制以陳之. 明帝武成二年, 正月朔旦, 會群臣於紫極殿, 始用百戲. 武帝保定元年, 詔罷之. 及宣帝即位, 而廣召雜伎, 增修百戲. 魚龍漫衍之伎, 常陳殿前, 累日繼夜, 不知休息. 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 婦人服而歌舞相隨, 引入後庭, 與宮人觀聽. 戲樂過度, 遊幸無節焉. 武帝以梁鼓吹熊羆十二案, 每元正大會, 列於懸間, 與正樂合奏. 宣帝時, 革前代鼓吹, 制爲十五曲. 第一, 改漢《硃鷺》爲《玄精季》, 言魏道陵遲, 太祖肇開王業也. 第二, 改漢《思悲翁》爲《征隴西》, 言太祖起兵, 誅侯莫陳悅, 掃清隴右也. 第三, 改漢《艾如張》爲《迎魏帝》, 言武帝西幸, 太祖奉迎, 宅關中也. 第四, 改漢《上之回》爲《平竇泰》, 言太祖擁兵討泰, 悉擒斬也. 第五, 改漢《擁離》爲《複恆農》, 言太祖攻複陝城, 關東震肅也. 第六, 改漢《戰城南》爲《克沙苑》, 言太祖俘斬齊十萬眾於沙苑, 神武脫身至河, 單舟走免也. 第七, 改漢《巫山高》爲《戰河陰》, 言太祖破神武於河上, 斬其將高敖曹、莫多婁貸文也. 第八, 改漢《上陵》爲《平漢東》, 言太祖命將平隨郡安陸, 俘馘萬計也. 第九, 改漢《將進酒》爲《取巴蜀》, 言太祖遣軍平定蜀地也. 第十, 改漢《有所思》爲《拔江陵》, 言太祖命將擒蕭繹, 平南土也. 第十一, 改漢《芳樹》爲《受魏禪》, 言閔帝受終於魏, 君臨萬國也. 第十二, 改漢《上邪》爲《宣重光》, 言明帝入承大統, 載隆皇道也. 第十三, 改漢《君馬黃》爲哲皇出, 言高祖以聖德繼天, 天下向風也. 第十四, 改漢《稚子班》爲《平東夏》, 言高祖親率六師破齊, 擒齊主於青州, 一舉而定山東也. 第十五, 改古《聖人出》爲《擒明徹》, 言陳將吳明徹侵軼徐部, 高祖遣將盡俘其眾也. 宣帝晨出夜還, 恆陳鼓吹. 嘗幸同州, 自應門至赤岸, 數十裏間, 鼓樂俱作. 祈雨仲山還, 令京城士女於衢巷奏樂以迎之. 公私頓敝, 以至於亡. 高祖既受命, 定令, 宮懸四面各二虡, 通十二鎛鍾, 爲二十虡. 虡各一人. 建鼓四人, 祝敔各一人. 歌、琴、瑟、簫、築、箏、掐箏、臥箜篌、小琵琶, 四面各十人, 在編磬下. 笙、竽、長笛、橫笛、簫、篳篥、篪、熏, 四面各八人, 在編鍾下, 舞各八佾. 宮懸簨虡, 金五博山, 飾以旒蘇樹羽. 其樂器應漆者, 天地之神皆硃, 宗廟加五色漆畫. 天神懸內加雷鼓, 地祇加靈鼓, 宗廟加路鼓, 登歌, 鍾一虡, 磬一虡, 各一人;歌四人, 兼琴瑟;簫、笙、竽、橫笛、篪、熏各一人. 其漆畫及博山旒蘇樹羽, 與宮懸同. 登歌人介幘、硃連裳、烏皮履. 宮懸及下管人, 平巾幘, 硃連裳. 凱樂人, 武弁, 硃褠衣, 履襪. 文舞, 進賢冠, 絳紗連裳, 帛內單, 皁領袖褠, 烏皮, 左執籥, 右執翟. 二人執纛, 引前, 在舞人數外, 衣冠同舞人. 武弁, 硃褠衣, 烏皮履. 三十二人, 執戈, 龍楯. 三十二人執戚, 龜. 二人執旍, 居前. 二人執鞀, 二人執鐸, 二人執鐃, 二人執钅享. 四人執弓矢, 四人執殳, 四人執戟, 四人執矛. 自旍已下夾引, 並在舞人數外, 衣冠同舞人. 皇帝宮懸及登歌, 與前同. 應漆者皆五色漆畫. 懸內不設鼓. 皇太子軒懸, 去南面, 設三鎛鍾於辰醜申. 三建鼓亦如之. 其登歌, 去兼歌者, 減二人. 其簨虡金三博山. 樂器漆者, 皆硃漆之. 其餘與宮懸同. 大鼓、小鼓、大駕鼓吹, 並硃漆畫. 大鼓加金鐲, 凱樂及節鼓, 飾以羽葆. 其長鳴、中鳴、橫吹, 皆五采衣幡, 緋掌, 畫交龍, 五采腳. 大角幡亦如之. 大鼓、長鳴工人, 皁地苣文;金鉦、鼓、小鼓、中鳴、吳橫吹工人, 青地苣文;凱樂工人, 武弁, 硃褠衣, 橫吹, 緋地苣文. 並爲帽、袴褶. 大角工人, 平巾幘、緋衫, 白布大口袴. 內宮鼓樂服色, 皆准此. 皇太子鐃及節鼓, 硃漆畫, 飾以羽葆. 餘鼓吹並硃漆. 大鼓、小鼓無金鐲. 長鳴、中鳴、橫吹, 五采衣幡, 緋掌, 畫蹲獸, 五采腳. 大角幡亦如之. 大鼓、長鳴、橫吹工人, 紫帽, 緋袴褶. 金鉦、鼓、小鼓、中鳴工人, 青帽, 青袴褶. 鐃吹工人, 武弁, 硃褠衣. 大角工人, 平巾幘, 緋衫, 白布大口袴. 正一品, 鐃及節鼓, 硃漆畫, 飾以羽葆. 餘鼓吹並硃漆. 長鳴、中鳴、橫吹, 五采衣幡, 緋掌, 畫蹲獸, 五采腳. 大角幡亦如之. 大鼓、長鳴、橫吹工人, 紫帽, 赤布袴褶. 金鉦、鼓、小鼓、中鳴工人, 青帽, 青布袴褶. 饒吹工人, 武弁, 硃褠衣. 大角工人, 平巾幘, 緋衫, 白布大口袴. 三品以上, 硃漆饒, 飾以五采. 騶、哄工人, 武弁, 硃褠衣. 餘同正一品. 四品, 鐃及工人衣服同三品. 餘鼓皆綠沈. 金鉦、鼓、大鼓工人, 青帽, 青布袴褶. 開皇二年, 齊黃門侍郎顏之推上言:“禮崩樂壞, 其來自久. 今太常雅樂, 並用胡聲, 請馮梁國舊事, 考尋古典.”高祖不從, 曰:“梁樂亡國之音, 奈何遣我用邪?”是時尚因周樂, 命工人齊樹提檢校樂府, 改換聲律, 益不能通. 俄而柱國、沛公鄭譯奏上, 請更修正. 於是詔太常卿牛弘、國子祭酒辛彥之、國子博士何妥等議正樂. 然淪謬既久, 音律多乖, 積年議不定. 高祖大怒曰:“我受天命七年, 樂府猶歌前代功德邪?”命治書侍禦史李諤引弘等下, 將罪之. 諤奏:“武王克殷, 至周公相成王, 始制禮樂. 斯事體大, 不可速成.”高祖意稍解. 又詔求知音之士, 集尚書, 參定音樂. 譯雲:“考尋樂府鍾石律呂, 皆有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之名. 七聲之內, 三聲乖應, 每恆求訪, 終莫能通. 先是周武帝時, 有龜茲人曰蘇祗婆, 從突厥皇後入國, 善胡琵琶. 聽其所奏, 一均之中間有七聲. 因而問之, 答雲:‘父在西域, 稱爲知音. 代相傳習, 調有七種. ’以其七調, 勘校七聲, 冥若合符. 一曰‘娑陀力’, 華言平聲, 即宮聲也. 二曰‘雞識’, 華言長聲, 即商聲也. 三曰‘沙識’, 華言質直聲, 即角聲也. 四曰‘沙侯加濫’, 華言應聲, 即變徵聲也. 五曰‘沙臘’, 華言應和聲, 即徵聲也. 六曰‘般贍’, 華言五聲, 即羽聲也. 七曰‘俟利’, 華言斛牛聲, 即變宮聲也.”譯因習而彈之, 始得七聲之正. 然其就此七調, 又有五旦之名, 旦作七調. 以華言譯之, 旦者則謂均也. 其聲亦應黃鍾、太簇、林鍾、南呂、姑洗五均, 已外七律, 更無調聲. 譯遂因其所撚琵琶弦柱相飲爲均, 推演其聲, 更立七均. 合成十二, 以應十二律. 律有七音, 音立一調, 故成七調十二律, 合八十四調, 旋轉相交, 盡皆和合. 仍以其聲考校太樂所奏, 林鍾之宮, 應用林鍾爲宮, 乃用黃鍾爲宮;應用南呂爲商, 乃用太簇爲商;應用應鍾爲角, 乃取姑洗爲角. 故林鍾一宮七聲, 三聲並戾. 其十一宮七十七音, 例皆乖越, 莫有通者, 又以編懸有八, 因作八音之樂. 七音之外, 更立一聲, 謂之應聲. 譯因作書二十餘篇, 以明其指. 至是譯以其書宣示朝廷, 並立議正之. 時邳國公世子蘇夔, 亦稱明樂, 駁譯曰:“《韓詩外傳》所載樂聲感人, 及《月令》所載五音所中, 並皆有五, 不言變宮、變徵. 又《春秋左氏》所雲:‘七音六律, 以奉五聲. ’准此而言, 每宮應立五調, 不聞更加變宮、變徵二調爲七調. 七調之作, 所出未詳.”譯答之曰:“周有七音之律, 《漢書·律曆志》, 天地人及四時, 謂之七始. 黃鍾爲天始, 林鍾爲地始, 太簇爲人始, 是爲三始. 姑洗爲春, 蕤賓爲夏, 南呂爲秋, 應鍾爲冬, 是爲四時. 四時三始, 是以爲七. 今若不以二變爲調曲, 則是冬夏聲闕, 四時不備. 是故每宮須立七調.”眾從譯議. 譯又與夔俱雲:“案今樂府黃鍾, 乃以林鍾爲調首, 失君臣之義, 清樂黃鍾宮, 以小呂爲變徵, 乖相生之道. 今請雅樂黃鍾宮以黃鍾爲調首, 清樂去小呂, 還用蕤賓爲變徵.”眾皆從之. 夔又與譯議, 欲累黍立分, 正定律呂. 時以音律久不通, 譯、夔等一朝能爲之, 以爲樂聲可定. 而何妥舊以學聞, 雅爲高祖所信. 高祖素不悅學, 不知樂, 妥又恥己宿儒, 不逮譯等, 欲沮壞其事. 乃立議非十二律旋相爲宮, 曰:“經文雖道旋相爲宮, 恐是直言其理, 亦不通隨月用調, 是以古來不取. 若依鄭玄及司馬彪, 須用六十律方得和韻. 今譯唯取黃鍾之正宮, 兼得七始之妙義. 非止金石諧韻, 亦乃簨虡不繁, 可以享百神, 可以合萬舞矣.”而又非其七調之義, 曰:“近代書記所載, 縵樂鼓琴吹笛之人, 多雲三調. 三調之聲, 其來久矣. 請存三調而已.”時牛弘總知樂事, 弘不能精知音律. 又有識音人萬寶常, 修洛陽舊曲, 言幼學音律, 師於祖孝徵, 知其上代修調古樂. 周之璧翣, 殷之崇牙, 懸八用七, 盡依《周禮》備矣. 所謂正聲, 又近前漢之樂, 不可廢也. 是時競爲異議, 各立朋黨, 是非之理, 紛然淆亂. 或欲令各修造, 待成, 擇其善者而從之. 妥恐樂成, 善惡易見, 乃請高祖張樂試之. 遂先說曰:“黃鍾者, 以象人君之德.”及奏黃鍾之調, 高祖曰:“滔滔和雅, 甚與我心會.”妥因陳用黃鍾一宮, 不假餘律, 高祖大悅, 班賜妥等修樂者. 自是譯等議寢.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16 지11 율력지 상편 (0) | 2024.07.03 |
---|---|
[수서隋書] 권15 지10 음악지 하편 (0) | 2024.07.02 |
[수서隋書] 권13 지8 음악지 상편 (0) | 2024.06.30 |
[수서隋書] 권12 지7 예의지 7편 (0) | 2024.06.29 |
[수서隋書] 권11 지6 예의지 6편 (0) | 2024.0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