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定元年, 靜帝遣兼太傅、上柱國、杞國公椿, 大宗伯、大將軍、金城公煚, 奉皇帝璽紱策書, 禪位於隋. 司錄虞慶則白, 請設壇於東第. 博士何妥議, 以爲受禪登壇, 以告天也, 故魏受漢禪, 設壇於繁昌, 爲在行旅, 郊壇乃闕. 至如漢高在汜, 光武在鄗, 盡非京邑所築壇. 自晉、宋揖讓, 皆在都下, 莫不並就南郊, 更無別築之義. 又後魏即位, 登硃雀觀, 周帝初立, 受朝於路門, 雖自我作古, 皆非禮也. 今即府爲壇, 恐招後誚. 議者從之. 二月甲子, 椿等乘象輅, 備鹵簿, 持節, 率百官至門下, 奉策入次. 百官文武, 朝服立於門南, 北面. 高祖冠遠遊冠, 府僚陪列. 記室入白, 禮曹導高祖, 府僚從, 出大門東廂西向. 椿奉策書, 煚奉璽紱, 出次, 節導而進. 高祖揖之, 入門而左, 椿等入門而右. 百官隨入庭中. 椿南向, 讀冊書畢, 進授高祖. 高祖北面再拜, 辭不奉詔. 上柱國李穆進喻朝旨, 又與百官勸進, 高祖不納. 椿等又奉策書進而敦勸, 高祖再拜, 俯受策, 以授高熲;受璽, 以授虞慶則. 退就東階位. 使者與百官皆北面再拜, 搢笏, 三稱萬歲. 有司請備法駕, 高祖不許, 改服紗帽、黃袍, 入幸臨光殿. 就閣內服袞冕, 乘小輿, 出自西序, 如元會儀. 禮部尚書以案承符命及祥瑞牒, 進東階下. 納言跪禦前以聞. 內史令奉宣詔大赦, 改元曰開皇. 是日, 命有司奉冊祀於南郊. 後齊將崇皇太後, 則太尉以玉帛告圓丘方澤, 以幣告廟. 皇帝乃臨軒, 命太保持節, 太尉副之. 設九儐, 命使者受璽綬冊及節, 詣西上閤. 其日, 昭陽殿文物具陳, 臨軒訖, 使者就位, 持節及璽綬稱詔. 二侍中拜進, 受節及冊璽綬, 以付小黃門. 黃門以詣閤. 皇太後服褘衣, 處昭陽殿, 公主及命婦陪列於殿, 皆拜. 小黃門以節綬入, 女侍中受, 以進皇太後. 皇太後興, 受, 以授左右. 複坐, 反節於使者. 使者受節出. 冊皇後, 如太後之禮. 後齊冊皇太子, 則皇帝臨軒, 司待爲使, 司空副之. 太子服遠遊冠, 入至位. 使者入, 奉冊讀訖, 皇太子跪受冊於使, 以授中庶子. 又受璽綬於尚書, 以授庶子. 稽首以出. 就冊, 則使者持節至東宮, 宮臣內外官定列. 皇太子階東, 西面. 若幼, 則太師抱之, 主衣二人奉空頂幘服從, 以受冊. 明日, 拜章表於東宮殿庭, 中庶子、中舍人乘軺車, 奉章詣朝堂謝. 擇日齋於崇正殿, 服冕, 乘石山安車謁廟. 擇日群臣上禮, 又擇日會. 明日, 三品以上箋賀. 冊諸王, 以臨軒日上水一刻, 吏部令史乘馬, 齎召版, 詣王第. 王乘高車, 鹵簿至東掖門止, 乘軺車. 既入, 至席. 尚書讀冊訖, 以授王, 又授章綬. 事畢, 乘軺車, 入鹵簿, 乘高車, 詣閶闔門, 伏闕表謝. 報訖, 拜廟還第. 就第, 則鴻臚卿持節, 吏部尚書授冊, 侍禦史授節. 使者受而出, 乘軺車, 持節, 詣王第. 入就西階, 東面. 王入, 立於東階, 西面. 使者讀冊, 博士讀版, 王俯伏. 興, 進受冊章綬茅土, 俯伏三稽首, 還本位, 謝如上儀. 在州鎮, 則使者受節冊, 乘軺車至州, 如王第. 諸王、三公、儀同、尚書令、五等開國、太妃、妃、公主恭拜冊, 軸一枚, 長二尺, 以白練衣之. 用竹簡十二枚, 六枚與軸等, 六枚長尺二寸. 文出集書, 書皆篆字. 哀冊、贈冊亦同. 諸王、五等開國及鄉男恭拜, 以其封國所在方, 取社壇方面土, 包以白茅, 內青箱中. 函方五寸, 以青塗飾, 封授之, 以爲社. 隋臨軒冊命三師、諸王、三公, 並陳車輅. 餘則否. 百司定列, 內史令讀冊訖, 受冊者拜受出. 又引次受冊者, 如上儀. 若冊開國, 郊社令奉茅土, 立於仗南, 西面. 每受冊訖, 授茅土焉. 後齊皇帝加元服, 以玉帛告圓丘方澤, 以幣告廟, 擇日臨軒. 中嚴, 群官位定, 皇帝著空頂介幘以出. 太尉盥訖, 升, 脫空頂幘, 以黑介幘奉加訖, 太尉進太保之右, 北面讀祝訖, 太保加冕, 侍中系玄紱, 脫絳紗袍, 加袞服, 事畢, 太保上壽, 群官三稱萬歲. 皇帝入溫室, 移禦坐, 會而不上壽. 後日, 文武群官朝服, 上禮酒十二鍾, 米十二囊, 牛十二頭. 又擇日親拜圓丘方澤, 謁廟. 皇太子冠, 則太尉以制幣告七廟, 擇日臨軒. 有司供帳於崇正殿. 中嚴, 皇太子空頂幘公服出, 立東階之南, 西面, 使者入, 立西階之南, 東面. 皇太子受詔訖, 入室盥櫛, 出, 南面. 使者進揖, 詣冠席, 西面坐. 光祿卿盥訖, 詣太子前疏櫛. 使者又盥, 奉進賢三梁冠, 至太子前, 東面祝, 脫空頂幘, 加冠. 太子興, 入室更衣, 出, 又南面就席. 光祿卿盥櫛. 使者又盥祝, 脫三梁冠, 加遠遊冠. 太子又入室更衣. 設席中楹之西, 使者揖就席, 南面. 光祿卿洗爵酌醴, 使者詣席前, 北面祝. 太子拜受醴, 即席坐, 祭之, 啐之, 奠爵, 降階, 複本位, 西面. 三師、三少及在位群官拜事訖. 又擇日會宮臣, 又擇日謁廟. 隋皇太子將冠, 前一日, 皇帝齋於大興殿. 皇太子與賓贊及預從官齋於正寢. 其日質明, 有司告廟, 各設筵於阼階. 皇帝袞冕入拜, 即禦座. 賓揖皇太子進, 升筵, 西向坐. 贊冠者坐櫛, 設纚. 賓盥訖, 進加緇布冠. 贊冠進設頍纓. 賓揖皇太子適東序, 衣玄衣素裳以出. 贊冠者又坐櫛, 賓進加遠遊冠. 改服訖, 賓又受冕. 太子適東序, 改服以出. 賓揖皇太子南面立, 賓進受醴, 進筵前, 北面立祝. 皇太子拜受觶. 賓複位, 東面答拜. 贊冠者奉饌於筵前, 皇太子祭奠. 禮畢, 降筵, 進當禦東面拜. 納言承詔, 詣太子戒訖, 太子拜. 贊冠者引太子降自西階. 賓少進, 字之. 贊冠者引皇太子進, 立於庭, 東面. 諸親拜訖, 贊冠者拜, 太子皆答拜. 與賓贊俱複位. 納言承詔降, 令有司致禮. 賓贊又拜. 皇帝降複阼階, 拜, 皇太子已下皆拜. 皇帝出, 更衣還宮. 皇太子從至闕, 因入見皇後, 拜而還. 後齊皇帝納後之禮, 納采、問名、納征訖, 告圓丘方澤及廟, 如加元服, 是日, 皇帝臨軒, 命太尉爲使, 司徒副之. 持節詣皇後行宮, 東向, 奉璽綬冊, 以授中常侍. 皇後受冊於行殿. 使者出, 與公卿以下皆拜. 有司備迎禮. 太保太尉, 受詔而行.人公服, 迎拜於門. 使者入, 升自賓階, 東面.人升自阼階, 西面. 禮物陳於庭. 設席於兩楹間, 童子以璽書版升, 主人跪受. 送使者, 拜於大門之外. 有司先於昭陽殿兩楹間供帳, 爲同牢之具. 皇後服大嚴繡衣, 帶綬珮, 加幜. 女長禦引出, 升畫輪四望車. 女侍中負璽陪乘. 鹵簿如大駕. 皇帝服袞冕出, 升禦坐. 皇後入門, 大鹵簿住門外, 小鹵簿入. 到東上閤, 施步鄣, 降車, 席道以入昭陽殿. 前至席位, 姆去幜, 皇後先拜後起, 皇帝後拜先起. 帝升自西階, 詣同牢坐, 與皇後俱坐. 各三飯訖, 又各酳二爵一巹. 奏禮畢, 皇後興, 南面立. 皇帝禦太極殿, 王公已下拜, 皇帝興, 入. 明日, 後展衣, 於昭陽殿拜表謝. 又明日, 以榛栗棗修, 見皇太後於昭陽殿. 擇日, 群官上禮. 又擇日謁廟. 皇帝使太尉先以太牢告, 而後遍見群廟. 皇太子納妃禮, 皇帝遣使納采, 有司備禮物. 會畢, 使者受詔而行.人迎於大門外. 禮畢, 會於聽事. 其次問名、納吉, 並如納采. 納征, 則使司徒及尚書令爲使, 備禮物而行. 請期, 則以太常宗正卿爲使, 如納采. 親迎, 則太尉爲使. 三日, 妃朝皇帝於昭陽殿, 又朝皇後於宣光殿. 擇日, 群官上禮. 他日, 妃還. 又他日, 皇太子拜閤. 隋皇太子納妃禮, 皇帝臨軒, 使者受詔而行.人俟於廟. 使者執雁, 主人迎拜於大門之東. 使者入, 升自西階, 立於楹間, 南面. 納采訖, 乃行問名儀. 事畢, 主人請致禮於從者. 禮有幣馬. 其次擇日納吉, 如納采. 又擇日, 以玉帛乘馬納征. 又擇日告期. 又擇日, 命有司以特牲告廟, 冊妃. 皇太子將親迎, 皇帝臨軒, 醮而誡曰:“往迎爾相, 承我宗事, 勖帥以敬.”對曰:“謹奉詔.”既受命, 羽儀而行.人幾筵於廟, 妃服褕翟, 立於東房.人迎於門外, 西面拜. 皇太子答拜.人揖皇太子先入, 主人升, 立於阼階, 西面. 皇太子升進, 當房戶前, 北面, 跪奠雁, 俯伏, 興拜, 降出. 妃父少進, 西面戒之. 母於西階上, 施衿結帨, 及門內, 施鞶申之. 出門, 妃升輅, 乘以幾. 姆加幜. 皇太子乃禦, 輪三周, 禦者代之. 皇太子出大門, 乘輅, 羽儀還宮. 妃三日, 雞鳴夙興以朝. 奠於皇帝, 皇帝撫之. 又奠於皇後, 皇後撫之. 席於戶牖間, 妃立於席西, 祭奠而出. 後齊娉禮, 一曰納采, 二曰問名, 三曰納吉, 四曰納征, 五曰請期, 六曰親迎. 皆用羔羊一口, 雁一雙, 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自皇子王已下至於九品皆同, 流外及庶人則減其半. 納征, 皇子王用玄三匹, 纁二匹, 束帛十匹, 大璋一第一品已下至從三品, 用璧玉, 四品已下皆無. 獸皮二第一品已下至從五品, 用豹皮二, 六品已下至從九品, 用鹿皮. 錦彩六十匹一品錦彩四十匹, 二品三十匹, 三品二十匹, 四品雜彩十六匹, 五品十匹, 六品、七品五匹. 絹二百匹, 一品一百四十匹, 二品一百二十匹, 三品一百匹, 四品八十匹, 五品六十匹, 六品、七品五十匹, 八品、九品三十匹. 羔羊一口, 羊四口, 犢二頭, 酒黍稷稻米面各十斛. 一品至三品, 減羊二口, 酒黍稷稻米面各減六斛, 四品、五品減一犢, 酒黍稷稻米面又減二斛, 六品以下無犢, 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諸王之子, 已封未封, 禮皆同第一品. 新婚從車, 皇子百乘, 一品五十乘, 第二、第三品三十乘, 第四、第五品二十乘, 第六、第七品十乘, 八品達於庶人五乘. 各依其秩之飾. 梁大同五年, 臨城公婚, 公夫人於皇太子妃爲姑侄, 進見之制, 議者互有不同. 令曰:“纁雁之儀, 既稱合於二姓, 酒食之會, 亦有姻不失親. 若使榛栗段修, 贄饋必舉, 副笄編珈, 盛飾斯備, 不應婦見之禮, 獨以親闕. 頃者敬進酏醴, 已傳婦事之則, 而奉盤沃盥, 不行侯服之家. 是知繁省不同, 質文異世, 臨城公夫人於妃既是姑侄, 宜停省.” 後齊將講於天子, 先定經於孔父廟, 置執經一人, 侍講二人, 執讀一人, 擿句二人, 錄義六人, 奉經二人. 講之旦, 皇帝服通天冠、玄紗袍, 乘象輅,至學, 坐廟堂上. 講訖, 還便殿, 改服絳紗袍, 乘象輅, 還宮. 講畢, 以一太牢釋奠孔父, 配以顏回, 列軒懸樂, 六佾舞. 行三獻禮畢, 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 升阼, 即坐. 宴畢, 還宮. 皇太子每通一經, 亦釋奠, 乘石山安車, 三師乘車在前, 三少從後而至學焉. 梁天監八年, 皇太子釋奠. 周舍議, 以爲:“釋奠仍會, 既惟大禮, 請依東宮元會, 太子著絳紗襮, 樂用軒懸. 預升殿坐者, 皆服硃衣.”帝從之. 又有司以爲:“《禮》雲:‘凡爲人子者, 升降不由阼階. ’案今學堂凡有三階, 愚謂客若降等, 則從主人之階. 今先師在堂, 義所尊敬, 太子宜登阼階, 以明從師之義. 若釋奠事訖, 宴會之時, 無複先師之敬, 太子升堂, 則宜從西階, 以明不由阼義.”吏部郎徐勉議:“鄭玄雲:‘由命士以上, 父子異宮. ’宮室既異, 無不由阼階之禮. 請釋奠及宴會, 太子升堂, 並宜由東階. 若輿駕幸學, 自然中陛. 又檢《東宮元會儀注》, 太子升崇正殿, 不欲東西階. 責東宮典儀, 列雲:‘太子元會, 升自西階’, 此則相承爲謬. 請自今東宮大公事, 太子升崇正殿, 並由阼階. 其預會賓客, 依舊西階.” 大同七年, 皇太子表其子寧國、臨城公入學, 時議者以與太子有齒胄之義, 疑之. 侍中、尚書令臣敬容、尚書仆射臣纘、尚書臣僧旻、臣之遴、臣筠等, 以爲:“參、點並事宣尼, 回、路同諮泗水, 鄒魯稱盛, 洙汶無譏. 師道既光, 得一資敬, 無虧亞貳, 況於兩公, 而雲不可?”制曰:“可.” 後齊制, 新立學, 必釋奠禮先聖先師, 每歲春秋二仲, 常行其禮. 每月旦, 祭酒領博士已下及國子諸學生已上, 太學、四門博士升堂, 助教已下、太學諸生階下, 拜孔揖顏. 日出行事而不至者, 記之爲一負. 雨沾服則止. 學生每十日給假, 皆以丙日放之. 郡學則於坊內立孔、顏廟, 博士已下, 亦每月朝雲. 隋制, 國子寺, 每歲以四仲月上丁, 釋奠於先聖先師. 年別一行鄉飲酒禮. 州郡學則以春秋仲月釋奠. 州郡縣亦每年於學一行鄉飲酒禮. 學生皆乙日試書, 丙日給假焉. 梁元會之禮, 未明, 庭燎設, 文物充庭. 台門辟, 禁衛皆嚴, 有司各從其事. 太階東置白獸樽. 群臣及諸蕃客並集, 各從其班而拜. 侍中奏中嚴, 王公卿尹各執珪璧入拜. 侍中乃奏外辦, 皇帝服袞冕, 乘輿以出. 侍中扶左, 常侍扶右, 黃門侍郎一人執曲直華蓋從. 至階, 降輿, 納舄升坐. 有司禦前施奉珪藉. 王公以下, 至阼階, 脫舄劍, 升殿, 席南奉贄珪璧畢, 下殿, 納舄佩劍, 詣本位.客即徙珪璧於東廂. 帝興, 入, 徙禦坐於西壁下, 東向. 設皇太子王公已下位. 又奏中嚴, 皇帝服通天冠, 升禦坐. 王公上壽禮畢, 食. 食畢, 樂伎奏. 太宮進禦酒, 主書賦黃甘, 逮二品已上. 尚書騶騎引計吏, 郡國各一人, 皆跪受詔. 侍中讀五條詔, 計吏每應諾訖, 令陳便宜者, 聽詣白獸樽, 以次還坐. 宴樂罷, 皇帝乘輿以入. 皇太子朝, 則遠遊冠服, 乘金輅, 鹵簿以行. 預會則劍履升坐. 會訖, 先興. 天監六年詔曰:“頃代以來, 元日朝畢, 次會群臣, 則移就西壁下, 東向坐. 求之古義, 王者宴萬國, 唯應南面, 何更居東面?”於是禦坐南向, 以西方爲上. 皇太子以下, 在北壁坐者, 悉西邊東向. 尚書令以下在南方坐者, 悉東邊西向. 舊元日禦坐東向, 酒壺在東壁下. 禦坐既南向, 乃詔壺於南蘭下. 又詔:“元日受五等贄, 珪璧並量付所司.”周舍案:“《周禮》塚宰, 大朝覲, 贊玉幣. 尚書, 古之塚宰. 頃王者不親撫玉, 則不複須塚宰贊助. 尋尚書主客曹郎, 既塚宰隸職, 今元日五等奠玉既竟, 請以主客郎受. 鄭玄注《覲禮》雲:‘既受之後, 出付玉人於外. ’漢時少府, 職掌珪璧, 請主客受玉, 付少府掌.”帝從之. 又尚書仆射沈約議:“《正會儀注》, 禦出, 乘輿至太極殿前, 納舄升階. 尋路寢之設, 本是人君居處, 不容自敬宮室. 案漢氏則乘小車升殿. 請自今元正及大公事, 禦宜乘小輿至太極階, 仍乘版輿升殿.”制:“可.” 陳制, 先元會十日, 百官並習儀注, 令仆已下, 悉公服監之. 設庭燎, 街闕、城上、殿前皆嚴兵, 百官各設部位而朝. 宮人皆於東堂, 隔綺疏而觀. 宮門既無籍, 外人但絳衣者, 亦得入觀. 是日, 上事人發白獸樽. 自餘亦多依梁禮雲. 後齊正日, 侍中宣詔慰勞州郡國使. 詔牘長一尺三寸, 廣一尺, 雌黃塗飾, 上寫詔書三. 計會日, 侍中依儀勞郡國計吏, 問刺史太守安不, 及穀價麥苗善惡, 人間疾苦. 又班五條詔書於諸州郡國使人, 寫以詔牘一枚, 長二尺五寸, 廣一尺三寸, 亦以雌黃塗飾, 上寫詔書. 正會日, 依儀宣示使人, 歸以告刺史二千石. 一曰, 政在正身, 在愛人, 去殘賊, 擇良吏, 正決獄, 平徭賦. 二曰, 人生在勤, 勤則不匱, 其勸率田桑, 無或煩擾. 三曰, 六極之人, 務加寬養, 必使生有以自救, 沒有以自給. 四曰, 長吏華浮, 奉客以求小譽, 逐末舍本, 政之所疾, 宜謹察之. 五曰, 人事意氣, 幹亂奉公, 外內溷淆, 綱紀不設, 所宜糾劾. 正會日, 侍中黃門宣詔勞諸郡上計. 勞訖付紙, 遣陳土宜. 字有脫誤者, 呼起席後立. 書跡濫劣者, 飲墨水一升. 文理孟浪無可取者, 奪容刀及席. 即而本曹郎中考其文跡才辭可聚者, 錄牒吏部, 簡同流外三品敘. 元正大饗, 百官一品已下, 流外九品已上預會. 一品已下、正三品已上、開國公侯伯、散品公侯及特命之官、下代刺史, 並升殿. 從三品已下、從九品以上及奉正使人比流官者, 在階下. 勳品已下端門外. 隋制, 正旦及冬至, 文物充庭, 皇帝出西房, 即禦座. 皇太子鹵簿至顯陽門外, 入賀. 複詣皇後禦殿, 拜賀訖, 還宮. 皇太子朝訖, 群官客使入就位, 再拜. 上公一人, 詣西階, 解劍, 升賀;降階, 帶劍, 複位而拜. 有司奏諸州表. 群官在位者又拜而出. 皇帝入東房, 有司奏行事訖, 乃出西房. 坐定, 群官入就位, 上壽訖, 上下俱拜. 皇帝舉酒, 上下舞蹈, 三稱萬歲. 皇太子預會, 則設坐於禦東南, 西向. 群臣上壽畢, 入, 解劍以升. 會訖, 先興. 後齊元日, 中宮朝會, 陳樂, 皇後褘衣乘輿, 以出於昭陽殿. 坐定, 內外命婦拜, 皇後興, 妃主皆跪. 皇後坐, 妃主皆起, 長公主一人, 前跪拜賀. 禮畢, 皇後入室, 乃移幄坐於西廂. 皇後改服褕狄以出. 坐定, 公主一人上壽訖, 就坐. 禦酒食, 賜爵, 並如外朝會. 隋儀如後齊制, 而又有皇後受群臣賀禮. 則皇後禦坐, 而內侍受群臣拜以入, 承令而出, 群臣拜而罷. 後齊皇太子月五朝. 未明二刻, 乘小輿出, 爲三師降. 至承華門, 升石山安車, 三師軺車在前, 三少在後, 自雲龍門入. 皇帝禦殿前, 設拜席位, 至柏閣, 齋帥引, 洗馬、中庶子從. 至殿前席南, 北面再拜. 天保元年, 皇太子監國, 在西林園冬會. 群議皆東面. 二年, 於北城第內冬會, 又議東面. 吏部郎陸卬疑非禮, 魏收改爲西面. 邢子才議欲依前, 曰: 凡禮有同者, 不可令異. 《詩》說, 天子至於大夫, 皆乘四馬, 況以方面之少, 何可皆不同乎?若太子定西面者, 王公卿大夫士, 複何面邪?南面人君正位, 今一官之長, 無不南面, 太子聽政, 亦南面坐. 議者言皆晉舊事, 太子在東宮西面, 爲避尊位, 非爲向台殿也. 子才以爲東晉博議, 依漢、魏之舊, 太子普臣四海, 不以爲嫌, 又何疑於東面?《禮》“世子絕旁親”, “世子冠於阼”, “塚子生, 接以太牢”. 漢元著令, 太子絕馳道. 此皆禮同於君. 又晉王公世子, 攝命臨國, 乘七旒安車, 駕用三馬, 禮同三公. 近宋太子乘象輅, 皆有同處, 不以爲嫌. 況東面者, 君臣通禮, 獨何爲避?明爲向台, 所以然也. 近皇太子在西林園, 在於殿猶且東面, 於北城非宮殿之處, 更不得邪?諸人以東面爲尊, 宴會須避. 案《燕禮》、《燕義》, 君位在東, 賓位則在西, 君位在阼階, 故有《武王踐阼篇》, 不在西也. 《禮》“乘君之車, 不敢曠左”. 君在, 惡空其位, 左亦在東, 不在西也. “君在阼, 夫人在房”. 鄭注“人君尊東也”. 前代及今, 皇帝宴會接客, 亦東堂西面. 若以東面爲貴, 皇太子以儲後之禮, 監國之重, 別第宴臣賓, 自得申其正位. 禮者皆東宮臣屬, 公卿接宴, 觀禮而已. 若以西面爲卑, 實是君之正位. 太公不肯北面說《丹書》, 西面則道之, 西面乃尊也. 君位南面, 有東有西, 何可皆避?且事雖少異, 有可相比者. 周公, 臣也, 太子, 子也. 周公爲塚宰, 太子爲儲貳. 明堂尊於別第, 朝諸侯重於宴臣賓, 南面貴於東面. 臣疏於子, 塚宰輕於儲貳. 周公攝政, 得在明堂南面朝諸侯. 今太子監國, 不得於別第異宮東面宴客, 情所未安. 且君行以太子監國, 君宴不以公卿爲賓, 明父子無嫌, 君臣有嫌. 案《儀注》, 親王受詔冠婚, 皇子皇女皆東面. 今不約王公南面, 而獨約太子, 何所取邪?議者南尊改就西面, 轉君位, 更非合禮. 方面既少, 難爲節文. 東西二面, 君臣通用, 太子宜然, 於禮爲允. 魏收議雲: 去天保初, 皇太子監國. 冬會群官於西園都亭, 坐從東面, 義取於向中宮台殿故也. 二年於宮冬會, 坐乃東面, 收竊以爲疑. 前者遂有別議, 議者同之. 邢尚書以前定東面之議, 複申本懷, 此乃國之大禮, 無容不盡所見. 收以爲太子東宮, 位在於震, 長子之義也. 案《易》八卦, 正位向中. 皇太子今居北城, 於宮殿爲東北, 南面而坐, 於義爲背也. 前者立議, 據東宮爲本. 又案《東宮舊事》, 太子宴會, 多以西面爲禮, 此又成證, 非徒言也. 不言太子常無東南二面之坐, 但用之有所. 至如西園東面, 所不疑也. 未知君臣車服有同異之議, 何爲而發?就如所雲, 但知禮有同者, 不可令異. 不知禮有異者, 不可令同. 苟別君臣同異之禮, 恐重紙累劄, 書不盡也. 子才竟執東面, 收執西面, 授引經據, 大相往複. 其後竟從西面爲定. 時議又疑宮吏之姓與太子名同. 子才又謂曰:“案《曲禮》‘大夫士之子, 不與世子同名. ’《鄭注》雲:‘若先之生, 亦不改. ’漢法, 天子登位, 布名於天下, 四海之內, 無不鹹避. 案《春秋經》‘衛石惡出奔晉’, 在衛侯衎卒之前. 衎卒, 其子惡始立. 明石惡於長子同名. 諸侯長子, 在一國之內, 與皇太子於天子, 禮亦不異. 鄭言先生不改, 蓋以此義. 衛石惡、宋向戌皆與君同名, 《春秋》不譏. 皇太子雖有儲貳之重, 未爲海內所避, 何容便改人姓. 然事有消息, 不得皆同於古. 宮吏至微, 而有所犯, 朝夕從事, 亦是難安, 宜聽出宮, 尚書更補他職.”制曰:“可.” 後周制, 正之二日, 皇太子南面, 列軒懸, 宮官朝賀. 及開皇初, 皇太子勇准故事, 張樂受朝, 宮臣及京官北面稱慶. 高祖誚之. 是後定儀注, 西面而坐, 唯宮臣稱慶, 台官不複總集. 煬帝之爲太子, 奏降章服, 宮官請不稱臣. 詔許之. 後齊立春日, 皇帝服通天冠、青介幘、青紗袍, 佩蒼玉, 青帶、青袴、青襪舄, 而受朝於太極殿. 尚書令等坐定, 三公郎中詣席, 跪讀時令訖, 典禦酌酒卮, 置郎中前, 郎中耑, 還席伏飲, 禮成而出. 立夏、季夏、立秋讀令, 則施禦座於中楹, 南向. 立冬如立春, 於西廂東向. 各以其時之色服, 儀並如春禮. 後齊每策秀孝, 中書策秀才, 集書策考貢士, 考功郎中策廉良, 皇帝常服, 乘輿出, 坐於朝堂中楹. 秀孝各以班草對. 其有脫誤、書濫、孟浪者, 起立席後, 飲墨水, 脫容刀. 後齊宴宗室禮, 皇帝常服, 別殿西廂東向. 七廟子孫皆公服, 無官者, 單衣介幘, 集神武門. 宗室尊卑, 次於殿庭. 七十者二人扶拜, 八十者扶而不拜. 升殿就位, 皇帝興, 宗室伏. 皇帝坐, 乃興拜而坐. 尊者南面, 卑者北面, 皆以西爲上. 八十者一坐. 再至, 進絲竹之樂. 三爵畢, 宗室避席, 待詔而後複位. 乃行無算爵. 正晦泛舟, 則皇帝乘輿, 鼓吹至行殿. 升禦坐, 乘版輿, 以與王公登舟, 置酒. 非預泛者, 坐於便幕. 仲春令辰, 陳養老禮. 先一日, 三老五更齋於國學. 皇帝進賢冠、玄紗袍, 至璧雍, 入總章堂. 列宮懸. 王公已下及國老庶老各定位. 司徒以羽儀武賁安車, 迎三老五更於國學. 並進賢冠、玄服、黑舄、素帶. 國子生黑介幘、青衿、單衣, 乘馬從以至. 皇帝釋劍, 執珽, 迎於門內. 三老至門, 五更去門十步, 則降車以入. 皇帝拜, 三老五更攝齊答拜. 皇帝揖進, 三老在前, 五更在後, 升自右階, 就筵. 三老坐, 五更立. 皇帝升堂, 北面. 公卿升自左階, 北面. 三公授幾杖, 卿正履, 國老庶老各就位. 皇帝拜三老, 群臣皆拜. 不拜五更. 乃坐, 皇帝西向, 肅拜五更. 進珍羞酒食, 親袒割, 執醬以饋, 執爵以酳. 以次進五更. 又設酒酏於國老庶老. 皇帝升禦坐, 三老乃論五孝六順, 典訓大綱. 皇帝虛躬請受, 禮畢而還. 又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已上, 賜鳩杖黃帽. 有敕即給, 不爲常也. 後周保定三年, 陳養老之禮. 以太傅、燕國公於謹爲三老. 有司具禮擇日, 高祖幸太學以食之. 事見謹傳.
'중국25사(번역중) > → 15. 수서 隋書 <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수서隋書] 권11 지6 예의지 6편 (0) | 2024.06.28 |
---|---|
[수서隋書] 권10 지5 예의지 5편 (0) | 2024.06.27 |
[수서隋書] 권8 지3 예의지 3편 (0) | 2024.05.12 |
[수서隋書] 권7 지2 예의지 2편 (0) | 2024.05.11 |
[수서隋書] 권6 지1 예의지 1편 (0) | 2024.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