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
六年春正月丙辰, 改舂陵鄉為章陵縣. 世世復傜役, 比豐、沛, 無有所豫[一].
[一]高祖(豐)沛[豐]邑人, 故代代復, 今比之也. 復音福.
辛酉, 詔曰:「往歲水旱蝗蟲為災, 穀價騰躍[一], 人用困乏. 朕惟百姓無以自贍, 惻然愍之. 其命郡國有穀者, 給稟[二]高年、鰥、寡、孤、獨及篤癃、無家屬貧不能自存者, 如律[三]. 二千石勉加循撫, 無令失職.」[四]
[一]言踴貴也.
[二]說文:「稟, 賜穀也.」音筆錦反.
[三]大戴禮曰:「六十無妻曰鰥, 五十無夫曰寡.」禮記曰:「幼而無父曰孤, 老而無子曰獨.」爾雅曰:「篤, 困也.」蒼頡篇曰:「癃, 病也.」漢律今亡.
[四]職猶常也.
揚武將軍馬成等拔舒, 獲李憲.
二月, 大司馬吳漢拔朐, 獲董憲、龐萌, 山東悉平. 諸將還京師, 置酒賞賜.
三月, 公孫述遣將任滿寇南郡[一].
[一]今荊州也.
夏四月丙子, 幸長安, 始謁高廟, 遂有事十一陵[一].
[一]有事謂祭也. 左傳曰:「有事於太廟.」高祖長陵, 惠帝安陵, 文帝霸陵, 景帝陽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宣帝杜陵, 元帝渭陵, 成帝延陵, 哀帝義陵, 平帝康陵.
遣虎牙大將軍蓋延等七將軍從隴道伐公孫述.
五月己未, 至自長安.
隗囂反, 蓋延等因與囂戰於隴阺, 諸將敗績.
辛丑, 詔曰:「惟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一]吏人為隗囂所詿誤者[二], 又三輔遭難赤眉, 有犯法不道者[三], 自殊死以下, 皆赦除之.」
[一]並郡名. 天水今秦州, 安定今涇州, 北地今寧州, 隴西今渭州.
[二]說文曰:「詿亦誤也.」音古賣反.
[三]前書音義曰:「律:殺不辜一家三人為不道.」
六月辛卯, 詔曰:「夫張官置吏, 所以為人也[一]. 今百姓遭難, 戶口耗少, 而縣官吏職所置尚繁, 其令司隸、州牧[二]各實所部, 省減吏員. 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并合者[三], 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并省四百餘縣, 吏職減損, 十置其一.
[一]管子曰:「張官置吏, 所以奉主之法.」
[二]漢官儀曰:「司隸校尉部河南、河內、右扶風、左馮翊、京兆、河東、弘農七郡於河南洛陽, 故謂東京為『司隸』.」
[三]并音必政反.
代郡太守劉興擊盧芳將賈覽於高柳, 戰歿[一].
[一]高柳, 縣, 屬代郡, 故城在今雲州定襄縣.
初, 樂浪人王調據郡不服[一]. 秋, 遣樂浪太守王遵擊之, 郡吏殺調降.
[一]樂浪, 郡, 故朝鮮國也, 在遼東.
遣前將軍李通率二將軍, 與公孫述將戰於西城, 破之[一].
[一]西城, 縣, 屬漢中, 今金州縣也.
夏, 蝗.
秋九月庚子, 赦樂浪謀反大逆殊死已下.
丙寅晦, 日有食之.
冬十月丁丑, 詔曰:「吾德薄不明, 寇賊為害, 彊弱相陵, 元元失所. 詩云:『日月告凶, 不用其行.』[一]永念厥咎, 內疚於心[二]. 其敕公卿舉賢良、方正各一人[三];百僚並上封事, 無有隱諱[四];有司修職, 務遵法度.」
[一]詩小雅鄭玄注云:「告凶, 告天下凶亡之徵也. 行, 道度也. 不用之者, 謂相干犯.」
[二]疚, 病也. 詩曰:「憂心孔疚.」
[三]武帝建元元年, 始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也.
[四]宣帝始令群臣得奏封事, 以知下情.
十一月丁卯, 詔王莽時吏人沒入為奴婢不應舊法者, 皆免為庶人.
十二月壬辰, 大司空宋弘免.
癸巳, 詔曰:「頃者師旅未解, 用度不足, 故行什一之稅[一]. 今軍士屯田, 糧儲差積[二]. 其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稅一, 如舊制.」[三]
[一]謂十分而稅其一也. 孟子曰:「夏五十而貢, 殷七十而助, 周百畝而徹, 其實皆什一也.」
[二]武帝初通西域, 始置校尉屯田.
[三]景帝二年, 令人田租三十而稅一, 今依景帝, 故云「舊制」.
隗囂遣將行巡寇扶風[一], 征西大將軍馮異拒破之.
[一]行, 姓;巡, 名. 漢有行祐, 為趙相, 見風俗通.
是歲, 初罷郡國都尉官. 始遣列侯就國. 匈奴遣使來獻, 使中郎將報命[一].
[一]漢官儀曰:「使匈奴中郎將, 擁節, 秩比二千石.」匈奴傳云:「令中郎將韓統報命, 賂遺金幣.」
七年春正月丙申, 詔中都官、三輔、郡、國出繫囚, 非犯殊死, 皆一切勿案其罪. 見徒免為庶(民)[人]. 耐罪亡命, 吏以文除之[一].
[一]耐, 輕刑之名. 前書音義曰:「一歲刑為罰作, 二歲刑已上為耐.」耐音乃代反. 亡命謂犯耐罪而背名逃者. 令吏為文簿, 記其姓名而除其罪, 恐遂逃不歸, 因失名籍.
又詔曰:「世以厚葬為德, 薄終為鄙, 至于富者奢僭, 貧者單財[一], 法令不能禁, 禮義不能止, 倉卒乃知其咎[二]. 其布告天下, 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終之義.」
[一]單, 盡也.
[二]倉卒謂喪亂也. 諸厚葬者皆被發掘, 故乃知其咎. 咎, 惡也.
二月辛巳, 罷護漕都尉官.
三月丁酉, 詔曰:「今國有眾軍, 並多精勇, 宜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一], 令還復民伍.」
[一]漢官儀曰:「高祖命天下郡國選能引關蹶張, 材力武猛者, 以為輕車、騎士、材官、樓船, 常以立秋後講肄課試, 各有員數. 平地用車騎, 山阻用材官, 水泉用樓船.」軍假吏謂軍中權置吏也. 今悉罷之.
公孫述立隗囂為朔寧王.
癸亥晦, 日有食之, 避正殿, 寑兵, 不聽事五日. 詔曰:「吾德薄致災, 謫見日月[一], 戰慄恐懼, 夫何言哉!今方念愆, 庶消厥咎. 其令有司各修職任, 奉遵法度, 惠茲元元. 百僚各上封事, 無有所諱. 其上書者, 不得言聖.」
[一]謫, 責也. 音直革反. 左傳曰:「人君為政不用善, 自取謫於日月之災也.」
夏四月壬午, 詔曰:「比陰陽錯謬, 日月薄食. 百姓有過, 在予一人, 大赦天下. 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遣詣公車, 朕將覽試焉.」[一]
[一]公車, 門名. 公車所在, 因以名焉. 漢官儀曰:「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 天下上事及徵召皆總領之.」
五月戊戌, 前將軍李通為大司空.
甲寅, 詔吏人遭饑亂及為青、徐賊所略為奴婢下妻, 欲去留者, 恣聽之[一]. 敢拘制不還, 以賣人法從事[二].
[一]杜預[注]左傳云:「不以道取為略.」
[二]言從賣人之事以結其罪.
是夏, 連雨水.
漢忠將軍王常為橫野大將軍.
八月丁亥, 封前河閒王邵為河閒王.
隗囂寇安定, 征西大將軍馮異、征虜將軍祭遵擊卻之.
冬, 盧芳所置朔方太守田颯、[一]雲中太守喬扈各舉郡降.
[一]音立.
是歲, 省長水、射聲二校尉官[一].
[一]前書音義曰:「長水, 地名, 胡騎所屯. 射聲謂工射者也, 夜中聞聲則射之, 因以為名.」二校尉皆武帝置, 今省之.
八年春正月, 中郎將來歙襲略陽[一], 殺隗囂守將而據其城.
[一]縣名, 屬天水郡, 故城在今秦州隴城縣西北.
夏四月, 司隸校尉傅抗下獄死.
隗囂攻來歙, 不能下. 閏月, 帝自征囂, 河西(太守)[大將軍]竇融率五郡太守與車駕會高平[一]. 隴右潰, 隗囂奔西城, 遣大司馬吳漢、征南大將軍岑彭圍之;進幸上邽, 不降[二], 命虎牙大將軍蓋延、建威大將軍耿弇攻之.
[一]五郡謂隴西、金城、天水、酒泉、張掖. 高平, 縣名, 屬安定, 後改為(高)平[高], 今原州縣.
[二]上邽, 縣名, 屬隴西郡, 故邽戎邑, 今秦州縣.
潁川盜賊寇沒屬縣, 河東守守兵亦叛, 京師騷動.
秋, 大水.
八月, 帝自上邽晨夜東馳. 九月乙卯, 車駕還宮.
庚申, 帝自征潁川盜賊, 皆降.
安丘侯張步叛歸琅邪[一], 琅邪太守陳俊討獲之.
[一]安丘, 縣, 屬北海郡, 今密州縣, 有渠丘亭.
戊寅, 至自潁川.
冬十月丙午, 幸懷. 十一月乙丑, 至自懷.
公孫述遣兵救隗囂, 吳漢、蓋延等還軍長安. 天水、隴西復反歸囂.
十二月, 高句麗王遣使奉貢.
是歲大水[一].
[一]左傳曰:「平原出水為大水.」
九年春正月, 隗囂病死, 其將王元、周宗復立囂子純為王.
徙鴈門吏人於太原.
三月辛亥, 初置青巾左校尉官.
公孫述遣將田戎、任滿據荊門[一].
[一]水經注曰:「江水東歷荊門、虎牙之閒. 荊門山在南, 上合下開, 其狀似門, 虎牙山在北, 石壁色紅, 閒有白文類牙, 故以名也. 此二山, 楚之西塞也.」在今硤州夷陵縣東南.
夏六月丙戌, 幸緱氏, 登轘轅[一].
[一]緱氏縣有緱氏山, 轘轅山有轘轅阪, 並在洛陽之東南.
遣大司馬吳漢率四將軍擊盧芳將賈覽於高柳, 戰不利.
秋八月, 遣中郎將來歙監征西大將軍馮異等五將軍討隗純於天水.
驃騎大將軍杜茂與賈覽戰於繁畤[一], 茂軍敗績.
[一]縣名, 屬鴈門郡, 今代州縣.
是歲, 省關都尉[一], 復置護羌校尉官[二].
[一]前書曰秦官也, 武帝置.
[二]漢官儀曰:「武帝置, 秩比二千石, 持節, 以護西羌. 王莽亂, 遂罷.」時班彪議, 宜復其官, 以理冤結. 帝從之, 以牛邯為護羌校尉, 都於隴西令居縣.
十年春正月, 大司馬吳漢率捕虜將軍王霸等五將軍擊賈覽於高柳, 匈奴遣騎救覽, 諸將與戰, 卻之.
修理長安高廟.
夏, 征西大將軍馮異破公孫述將趙匡於天水, 斬之. 征西大將軍馮異薨.
秋八月己亥, 幸長安, 祠高廟, 遂有事十一陵.
戊戌, 進幸汧[一]. 隗囂將高峻降.
[一]縣名, 屬右扶風, 故城在今隴州汧源縣.
冬十月, 中郎將來歙等大破隗純於落門[一], 其將王元奔蜀, 純與周宗降, 隴右平.
[一]前書曰天水冀縣有落門聚, 在今渭州隴西縣東南;有落門山, 落門水出焉.
先零羌寇金城、隴西[一], 來歙率諸將擊羌於五谿, 大破之[二].
[一]金城, 郡, 故城在今蘭州廣武縣之西南.
[二]續漢志曰隴西襄武縣有五谿聚.
庚寅, 車駕還宮.
是歲, 省定襄郡[一], 徙其民於西河[二]. 泗水王歙薨. 淄川王終薨.
[一]定襄故城在今勝州界.
[二]郡名, 今石州離石縣.
十一年春二月己卯, 詔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其殺奴婢, 不得減罪.」
[三月]己酉, 幸南陽;還, 幸章陵, 祠園陵.
城陽王祉薨.
庚午, 車駕還宮.
閏月, 征南大將軍岑彭率三將軍與公孫述將田戎、任滿戰於荊門, 大破之, 獲任滿. 威虜將軍馮駿圍田戎於江州[一], 岑彭遂率舟師伐公孫述, 平巴郡.
[一]縣名, 屬巴郡, 今渝州巴縣.
夏四月丁卯, 省大司徒司直官[一].
[一]漢官儀曰:「武帝置丞相司直, 元壽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 司直仍舊.」今省.
先零羌寇臨洮[一].
[一]縣名, 屬隴西郡, 故城在今岷州.
六月, 中郎將來歙率揚武將軍馬成破公孫述將王元、環安於下辯[一]. 安遣閒人刺殺中郎將來歙[二]. 帝自將征公孫述. 秋七月, 次長安[三]. 八月, 岑彭破公孫述將侯丹於黃石[四]. 輔威將軍臧宮與公孫述將延岑戰於沈水, 大破之[五]. 王元降. 至自長安.
[一]縣名, 屬武都郡, 今成州同谷縣, 舊名武衛城.
[二]閒, 諜也, 謂伺候閒隙也.
[三]左傳例曰:「凡師出一宿為舍, 再宿為信, 過信為次.」
[四]即黃石灘也. 水經注曰:「江水自涪陵東出百里而屆于黃石.」在今涪州涪陵縣.
[五]水經注曰:「沈水出廣漢縣, 下入涪水.」本或作「沉水」及「沅水」者, 並非.
癸亥, 詔曰:「敢灸灼奴婢, 論如律, 免所灸灼者為庶(民)[人].」
冬十月壬午, 詔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
公孫述遣閒人刺殺征南大將軍岑彭.
馬成平武都, 因隴西太守馬援擊破先零羌, 徙致天水、隴西、扶風.
十二月, 大司馬吳漢率舟師伐公孫述.
是歲, 省朔方牧, 并并州[一]. 初斷州牧自還奏事[二].
[一]朔方, 郡, 在今夏州朔方縣北, 上并音必政反.
[二]前書音義曰「刺史每歲盡則入奏事京師」, 今斷之. 哀帝改刺史曰州牧.
十二年春正月, 大司馬吳漢與公孫述將史興戰於武陽, 斬之[一].
[一]武陽, 縣, 屬犍為郡, 故城在今眉州隆山縣東也.
三月癸酉, 詔隴、蜀民被略為奴婢自訟者, 及獄官未報, 一切免為庶(民)[人].
夏, 甘露降南行唐[一]. 六月, 黃龍見東阿[二].
[一]縣名, 屬常山郡, 今恆州縣.
[二]今濟州縣.
秋七月, 威虜將軍馮駿拔江州, 獲田戎. 九月, 吳漢大破公孫述將謝豐于廣都, 斬之[一]. 輔威將軍臧宮拔涪城, 斬公孫恢[二].
[一]廣都, 今益州.
[二]涪城, 今綿州縣也. 恢, 述之弟.
大司空李通罷.
冬十一月戊寅, 吳漢、臧宮與公孫述戰於成都, 大破之. 述被創, 夜死. 辛巳, 吳漢屠成都, 夷述宗族及延岑等[一].
[一]廣雅曰:「夷猶滅也.」
十二月辛卯, 揚武將軍馬成行大司空事.
是歲, 九真徼外蠻夷張遊率種人內屬[一], 封為歸漢里君. 省金城郡屬隴西. 參狼羌寇武都[二], 隴西太守馬援討降之. 詔邊吏力不足戰則守, 追虜料敵不拘以逗留法[三]. 橫野大將軍王常薨. 遣驃騎大將軍杜茂將眾郡施刑屯北邊[四], 築亭候[五], 修烽燧[六].
[一]九真, 今愛州縣.
[二]武都, 今武州也. 參音所今反.
[三]說文曰:「逗, 留止也.」前書音義曰:「逗是曲行避敵也」. 漢法, 軍行逗留畏懦者斬. 追虜或近或遠, 量敵進退, 不拘以軍法, 直取勝敵為務也. 逗, 古住字.
[四]施, 讀曰弛. 弛, 解也. 前書音義曰:「謂有赦令去其鉗釱赭衣, 謂之弛刑.」
[五]亭候, 伺候望敵之所. 前書曰, 秦法十里一亭, 亭有長, 漢因之不改.
[六]前書音義曰:「邊方備警急, 作高土臺, 臺上作桔皋, 桔皋頭有兜零, 以薪草置其中, 常低之, 有寇即燃火舉之, 以相告, 曰烽. 又多積薪, 寇至即燔之, 望其煙, 曰燧. 晝則燔燧, 夜乃舉烽.」廣雅曰:「兜零, 籠也.」
十三年春正月庚申, 大司徒侯霸薨.
戊子, 詔曰:「往年已敕郡國, 異味不得有所獻御, 今猶未止, 非徒有豫養導擇之勞[一], 至乃煩擾道上, 疲費過所. 其令太官勿復受[二]. 明敕下以遠方口實所以薦宗廟, 自如舊制.」[三]
[一]豫養謂未至獻時豫前養之. 導亦擇也.
[二]續漢志曰:「太官令一人, 秩六百石, 掌御膳飲食.」
[三]漢官儀曰:「口實, 膳羞之事也.」
二月, 遣捕虜將軍馬武屯虖沱河以備匈奴. 盧芳自五原亡入匈奴.
丙辰, 詔曰:「長沙王興、真定王得、河閒王邵、中山王茂, 皆襲爵為王, 不應經義[一]. 其以興為臨湘侯[二], 得為真定侯, 邵為樂成侯[三], 茂為單父侯.」[四]其宗室及絕國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 丁巳, 降趙王良為趙公, 太原王章為齊公, 魯王興為魯公. 庚午, 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 周承休公姬(常)[武]為衛公. 省并西京十三國:廣平屬鉅鹿, 真定屬常山, 河閒屬信都, 城陽屬琅邪, 泗水屬廣陵, 淄川屬高密, 膠東屬北海, 六安屬廬江, 廣陽屬上谷[五].
[一]以其服屬既疏, 不當襲爵為王.
[二]臨湘, 縣, 今潭州長沙縣.
[三]樂成, 縣, 故城在今瀛州樂(府)[壽]縣西北.
[四]今宋州縣. 音善甫.
[五]據此惟有九國, 云「十三」, 誤也.
三月辛未, 沛郡太守韓歆為大司徒. 丙子, 行大司空馬成罷.
夏四月, 大司馬吳漢自蜀還京師, 於是大饗將士, 班勞策勳[一]. 功臣增邑更封, 凡三百六十五人. 其外戚恩澤封者四十五人. 罷左右將軍官[二]. 建威大將軍耿弇罷.
[一]班, 布也. 謂遍布勞來之. 其有功者, 以策書紀其勳也. 勞音力到反.
[二]前書曰左右將軍, 周官也, 秦、漢因之. 至此罷.
益州傳送公孫述瞽師、郊廟樂器、葆車、輿輦、於是法物始備[一]. 時兵革既息, 天下少事, 文書調役, 務從簡寡[二], 至乃十存一焉.
[一]瞽, 無目之人也. 為樂師, 取其無所見, 於音聲審也. 郊廟之器, 樽彝之屬也. 樂器, 鍾磬之屬. 葆車謂上建羽葆也. 合聚五釆羽名為葆. 輿者, 車之總名也. 輦者, 駕人以行. 法物謂大駕鹵簿儀式也. 時草創未暇, 今得之始備.
[二]調謂發也.
甲寅, 冀州牧竇融為大司空.
五月, 匈奴寇河東.
秋七月, 廣漢徼外白馬羌豪率種人內屬[一].
[一]廣漢, 今益州雒縣也. 徼猶塞也, 音吉弔反. 羌有百五十四種, 在廣漢西北者為白馬羌.
九月, 日南徼外蠻夷獻白雉、白兔[一].
[一]日南, 郡, 屬交州.
冬十二月甲寅, 詔益州民自八年以來被略為奴婢者[一], 皆一切免為庶(民)[人];或依託為人下妻, 欲去者, 恣聽之;敢拘留者, 比青、徐二州以略人法從事.
[一]謂公孫述時也.
復置金城郡[一].
[一]前年省并隴西.
十四年春正月, 起南宮前殿.
匈奴遣使奉獻, 使中郎將報命[一].
[一]中郎將劉襄也.
夏四月辛巳, 封孔子後志為褒成侯[一].
[一]平帝封孔均為褎成侯. 志, 均子也. 古今志曰志時為密令.
越巂人任貴自稱太守, 遣使奉計[一].
[一]越巂, 郡, 武帝置, 本邛都也. 巂, 水名, 因越巂水而置郡, 故以名焉. 計謂人庶名籍, 若今計帳.
秋九月, 平城人賈丹殺盧芳將尹由來降[一].
[一]平城屬鴈門郡, 今雲州定襄縣也.
是歲, 會稽大疫[一]. 莎車國、鄯善國遣使奉獻[二].
[一]會稽, 今越州縣.
[二]莎車、鄯善, 並西域國名. 鄯音市戰反.
十二月癸卯, 詔益、涼二州奴婢, 自八年以來自訟在所官, 一切免為庶(民)[人], 賣者無還直.
十五年春正月辛丑, 大司徒韓歆免, 自殺[一].
[一]事見侯霸傳.
丁未, 有星孛於昴.
汝南太守歐陽歙為大司徒. 建義大將軍朱祐罷.
丁未, 有星孛於營室.
二月, 徙鴈門、代郡、上谷三郡民, 置常[山]關、居庸關以東[一].
[一]前書曰代郡有常山關, 上谷郡居庸縣有關. 時胡寇數犯邊, 故徙之.
初, 巴蜀既平, 大司馬吳漢上書請封皇子, 不許, 重奏連歲. 三月, 乃詔群臣議. 大司空融、固始侯通、膠東侯復、高密侯禹、太常登等奏議曰:「古者封建諸侯, 以藩屏京師[一]. 周封八百[二], 同姓諸姬並為建國[三], 夾輔王室, 尊事天子, 享國永長, 為後世法. 故詩云:『大啟爾宇, 為周室輔.』[四]高祖聖德, 光有天下, 亦務親親, 封立兄弟諸子, 不違舊章. 陛下德橫天地, 興復宗統, 褒德賞勳, 親睦九族[五], 功臣宗室, 咸蒙封爵, 多受廣地, 或連屬縣. 今皇子賴天, 能勝衣趨拜, 陛下恭謙克讓, 抑而未議, 群臣百姓, 莫不失望. 宜因盛夏吉時, 定號位, 以廣藩輔[六], 明親親, 尊宗廟, 重社稷, 應古合舊, 厭塞眾心. 臣請大司空上輿地圖[七], 太常擇吉日, 具禮儀.」制曰:「可.」
[一]藩, 蘺也. 屏, 蔽也. 詩大雅曰:「介人維藩, 大邦維屏.」毛萇注曰:「當用公卿諸侯為藩屏也.」公羊傳曰:「京者何? 大也. 師者何? 眾也. 天子之居, 必(有)[以]眾大之辭言之.」
[二]史記曰「唐、虞協和萬國, 逮于夏、商, 或數千, 蓋周封八百」也.
[三]左傳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 皆姬姓也.」
[四]詩魯頌也. 宇, 居也. 周成王封周公子伯禽於魯. 言大開爾居, 以為我周家之輔.
[五]孔安國注尚書云:「九族謂上至高祖, 下至玄孫.」
[六]禮記月令:「天子孟夏迎夏於南郊, 還, 乃封諸侯, 行爵出祿.」
[七]廣雅曰:「輿, 載也.」言載在地者, 皆圖畫之. 司空掌土地, 故命上之.
夏四月戊申, 以太牢告祠宗廟. 丁巳, 使大司空融告廟, 封皇子輔為右翊公, 英為楚公, 陽為東海公, 康為濟南公, 蒼為東平公, 延為淮陽公, 荊為山陽公, 衡為臨淮公, 焉為左翊公, 京為琅邪公. 癸丑, 追謚兄伯升為齊武公, 兄仲為魯哀公.
六月庚午, 復置屯騎、長水、射聲三校尉官[一];改青巾左校尉為越騎校尉.
[一]七年罷.
詔下州郡檢覈墾田頃畝[一]及戶口年紀, 又考實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
[一]墾, 闢也.
冬十一月甲戌, 大司徒歐陽歙下獄死. 十二月庚午, 關內侯戴涉為大司徒.
盧芳自匈奴入居高柳.
是歲, 驃騎大將軍杜茂免. 虎牙大將軍蓋延薨.
十六年春二月, 交阯女子徵側反, 略有城邑.
三月辛丑晦, 日有蝕之.
秋九月, 河南尹張伋及諸郡守十餘人, 坐度田不實, 皆下獄死[一].
[一]東觀記曰:「刺史太守多為詐巧, 不務實核, 苟以度田為名, 聚人田中, 並度廬屋里落, 聚人遮道啼呼.」
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 攻劫在所, 害殺長吏. 郡縣追討, 到則解散, 去復屯結. 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冬十月, 遣使者下郡國, 聽群盜自相糾擿[一], 五人共斬一人者, 除其罪. 吏雖逗留回避故縱者, 皆勿問, 聽以禽討為效. 其牧守令長坐界內盜賊而不收捕者, 又以畏懦捐城委守者, 皆不以為負[二], 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三], 唯蔽匿者乃罪之. 於是更相追捕, 賊並解散. 徙其魁帥於它郡, 賦田受稟, 使安生業. 自是牛馬放牧, 邑門不閉.
[一]擿猶發也. 音它狄反.
[二]委守謂棄其所守也.
[三]殿, 後也. 謂課居後也. 最, 凡要之首也. 言課居先也.
盧芳遣使乞降. 十二月甲辰, 封芳為代王.
初, 王莽亂後, 貨幣雜用布、帛、金、粟. 是歲, 始行五銖錢[一].
[一]武帝始為五銖錢, 王莽時廢, 今始行之.
十七年春正月, 趙公良薨.
二月乙(亥)[未]晦, 日有食之[一].
[一]東觀記曰:「上以日食避正殿, 讀圖讖多, 御坐廡下淺露, 中風發疾, 苦眩甚. 左右有白大司馬史, 病苦如此, 不能動搖. 自強從公, 出乘, 以車行數里, 病差. 四月二日, 車駕宿偃師. 病差數日, 入南陽界, 到葉. 以車騎省, 留數日行, 黎陽兵馬千餘匹, 遂到章陵, 起居平愈.」
夏四月乙卯, 南巡狩, 皇太子及右翊公輔、楚公英、東海公陽、濟南公康、東平公蒼從, 幸潁川, 進幸葉、章陵[一]. 五月乙卯, 車駕還宮.
[一]葉, 縣, 故楚葉公邑, 屬南[陽]郡, 今許州縣也. 葉音式涉反.
六月癸巳, 臨淮公衡薨.
秋七月, 妖巫李廣等群起據皖城[一], 遣虎賁中郎將馬援、驃騎將軍段志討之. 九月, 破皖城, 斬李廣等.
[一]縣名, 屬廬江郡, 故城在今舒州, 有皖水. 音下板反.
冬十月辛巳, 廢皇后郭氏為中山太后, 立貴人陰氏為皇后. 進右翊公輔為中山王, 食常山郡[一]. 其餘九國公, 皆即舊封進爵為王.
[一]本恆山郡, 避文帝諱改為常山, 故城在今趙州元氏縣西.
甲申, 幸章陵. 脩園廟, 祠舊宅, 觀田廬, 置酒作樂, 賞賜. 時宗室諸母因酣悅, 相與語曰:「文叔少時謹信, 與人不款曲, 唯直柔耳. 今乃能如此!」帝聞之, 大笑曰:「吾理天下, 亦欲以柔道行之.」乃悉為舂陵宗室起祠堂. 有五鳳皇見於潁川之郟縣[一]. 十二月, 至自章陵.
[一]郟, 今汝州郟城縣也. 東觀記曰:「鳳高八尺, 五彩, 群鳥並從, 行列蓋地數頃, 停一十七日.」
是歲, 莎車國遣使貢獻.
十八年春二月, 蜀郡守將史歆叛, 遣大司馬吳漢率二將軍討之, 圍成都.
甲寅, 西巡狩, 幸長安. 三月壬午, 祠高廟, 遂有事十一陵. 歷馮翊界, 進幸蒲阪, 祠后土[一]. 夏四月(甲戌)[癸酉]車駕還宮.
[一]漢官儀曰:「祭地於河東汾陰后土宮. 宮曲入河, 古之祭地, 澤中方丘也. 以夏至日祭, 其禮儀如祭天.」蒲阪, 縣, 屬河東郡. 后土祠在今蒲州汾陰縣西北.
(癸酉)[甲戌], 詔曰:「今邊郡盜穀五十斛, 罪至於死, 開殘吏妄殺之路, 其蠲除此法, 同之內郡.」
遣伏波將軍馬援率樓船將軍段志等擊交阯賊徵側等.
(戊)[甲]申, 幸河內. 戊子, 至自河內.
五月, 旱.
盧芳復亡入匈奴.
秋七月, 吳漢拔成都, 斬史歆等. 壬戌, 赦益州所部殊死已下.
冬十月庚辰, 幸宜城[一]. 還, 祠章陵. 十二月乙丑, 車駕還宮.
[一]縣, 屬南郡, 楚之鄢邑也, 故城在今襄州率道縣南.
是歲, 罷州牧, 置刺史[一].
[一]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 掌奉詔條察州, 秩六百石, 員十三人. 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牧, 秩二千石. 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刺史, 元壽二年復為牧. 經王莽變革, 至建武元年復置牧, 今改置刺史.
十九年春正月庚子, 追尊孝宣皇帝曰中宗. 始祠昭帝、元帝於太廟[一], 成帝、哀帝、平帝於長安, 舂陵節侯以下四世於章陵.
[一]漢官儀曰:「光武第雖十二, 於父子之次, 於成帝為兄弟, 於哀帝為諸父, 於平帝為祖父, 皆不可為之後. 上至元帝, 於光武為父, 故上繼元帝而為九代. 故河圖云『赤九會昌』, 謂光武也.」然則宣帝為(曾)祖, 故追尊及祠之.
妖巫單臣、傅鎮等反, 據原武, 遣太中大夫臧宮圍之. 夏四月, 拔原武, 斬臣、鎮等.
伏波將軍馬援破交阯, 斬徵側等. 因擊破九真賊都陽等, 降之.
閏月戊申, 進趙、齊、魯三國公爵為王.
六月戊申, 詔曰:「春秋之義, 立子以貴[一]. 東海王陽, 皇后之子, 宜承大統. 皇太子彊, 崇執謙退, 願備藩國. 父子之情, 重久違之. 其以彊為東海王, 立陽為皇太子, 改名莊.」
[一]公羊傳曰:「立嫡以長不以賢, 立子以貴不以長. 桓公何以貴? 母貴也. 母貴則子[何以]貴? 子以母貴, 母以子貴.」
秋九月, 南巡狩. 壬申, 幸南陽, 進幸汝南南頓縣舍, 置酒會, 賜吏人, 復南頓田租歲. 父老前叩頭言:「皇考居此日久, 陛下識知寺舍[一], 每來輒加厚恩, 願賜復十年.」帝曰:「天下重器, 常恐不任, 日復一日, 安敢遠期十歲乎?」吏人又言:「陛下實惜之, 何言謙也?」帝大笑, 復增一歲. 進幸淮陽、梁、沛.
[一]蔡邕獨斷曰:「陛, 階陛也. 與天子言不敢指斥, 故云陛下.」風俗通曰:「寺, 司也. 諸官府所止皆曰寺.」光武嘗從皇考至南頓, 故識知官府舍宇.
西南夷寇益州郡[一], 遣武威將軍劉尚討之. 越巂太守任貴謀叛, 十二月, 劉尚襲貴, 誅之.
[一]常璩華陽國志云:「武帝元封二年叟夷反, 將軍郭昌討平之, 因開為益州郡.」故城在今昆州晉寧縣是也.
是歲, 復置函谷關都尉[一]. 修西京宮室.
[一]九年省, 今復置.
二十年春二月戊子, 車駕還宮.
夏四月庚辰, 大司徒戴涉下獄死[一]. 大司空竇融免.
[一]古今注曰:「坐入故太公倉令奚涉罪.」
五月辛亥, 大司馬吳漢薨.
匈奴寇上黨、天水, 遂至扶風.
六月庚寅, 廣漢太守蔡茂為大司徒, 太僕朱浮為大司空. 壬辰, 左中郎將劉隆為驃騎將軍, 行大司馬事[一].
[一]武帝省太尉, 置大司馬將軍;成帝賜金印紫綬, 置官屬, 祿比丞相;哀帝去將軍, 位在司徒上. 見前書.
乙未, 徙中山王輔為沛王.
秋, 東夷韓國人率眾詣樂浪內附[一].
[一]東夷有辰韓、卞韓、馬韓, 謂之三韓國也.
冬十月, 東巡狩. 甲午, 幸魯, 進幸東海、楚、沛國.
十二月, 匈奴寇天水.
壬寅, 車駕還宮.
是歲, 省五原郡, 徙其吏人置河東. 復濟陽縣傜役六歲.
二十一年春正月, 武威將軍劉尚破益州夷, 平之.
夏四月, 安定屬國胡叛, 屯聚青山[一], 遣將兵長史陳訢討平之[二].
[一]青山在今慶州馬嶺縣西北.
[二]訢音欣.
秋, 鮮卑寇遼東, 遼東太守祭肜大破之.
冬十月, 遣伏波將軍馬援出塞擊烏桓, 不克.
匈奴寇上谷、中山.
其冬, 鄯善王、車師王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 願請都護[一]. 帝以中國初定, 未遑外事, 乃還其侍子, 厚加賞賜.
[一]都護, 宣帝置, 始以鄭吉為之, 秩比二千石. 都, 總也. 言總護南北道. 居烏壘城, 察西域諸國動靜以聞. 事見前書.
二十二年春閏月丙戌, 幸長安, 祠高廟, 遂有事十一陵. 二月己巳, 至自長安.
夏五月乙未晦, 日有食之.
秋七月, 司隸校尉蘇鄴下獄死.
九月戊辰, 地震裂. 制詔曰:「日者地震, 南陽尤甚. 夫地者, 任物至重, 靜而不動者也. 而今震裂, 咎在君上. 鬼神不順無德, 災殃將及吏人, 朕甚懼焉. 其令南陽勿輸今年田租芻稿. 遣謁者案行, 其死罪繫囚在戊辰以前, 減死罪一等;徒皆弛解鉗, 衣絲絮[一]. 賜郡中居人壓死者棺錢, 人三千. 其口賦逋稅而廬宅尤破壞者, 勿收責[二]. 吏人死亡, 或在壞垣毀屋之下, 而家羸弱不能收拾者, 其以見錢穀取傭, 為尋求之.」
[一]弛, 解脫也. 倉頡篇曰:「鉗, 釱也.」音奇炎反. 前書音義曰:「釱, 足鉗也.」音徒計反, 又大蓋反. 舊法, 在徒役者不得衣絲絮, 今赦許之.
[二]漢儀注曰:「人年十五至五十六出賦錢, 人百二十, 為一筭. 又七歲至十四出口錢, 人二十, 以供天子;至武帝時又口加三錢, 以補車騎馬.」逋稅謂欠田租也.
冬十月壬子, 大司空朱浮免. 癸丑, 光祿勳杜林為大司空.
是歲, 齊王章薨. 青州蝗. 匈奴薁鞬日逐王比[一]遣使詣漁陽請和親, 使中郎將李茂報命. 烏桓擊破匈奴, 匈奴北徙, 幕南地空[二]. 詔罷諸邊郡亭候吏卒.
[一]薁音於六反. 鞬音紀言反. 比, 其名也.
[二]前書音義曰:「沙土曰幕, 即今磧也.」
二十三年春正月, 南郡蠻叛, 遣武威將軍劉尚討破之, 徙其種人於江夏[一].
[一]郡名, 故城在今安州雲夢縣東南.
夏五月丁卯, 大司徒蔡茂薨.
秋八月丙戌, 大司空杜林薨.
九月辛未, 陳留太守玉況為大司徒[一].
[一]況字文伯, 京兆人. 玉音肅.
冬十月丙申, 太僕張純為大司空.
高句麗率種人詣樂浪內屬.
十二月, 武陵蠻叛, 寇掠郡縣, 遣劉尚討之, 戰於沅水[一], 尚軍敗歿.
[一]武陵, 郡, 今朗州也. 沅, 水名, 出牂柯, 東北過臨沅縣, 至長沙入洞庭湖.
是歲, 匈奴薁鞬日逐王比率部曲遣使詣西河內附.
二十四年春正月乙亥, 大赦天下.
匈奴薁鞬日逐王比遣使款五原塞, 求扞禦北虜.
秋七月, 武陵蠻寇臨沅[一], 遣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討蠻, 不克, 於是伏波將軍馬援率四將軍討之.
[一]縣名, 屬武陵郡, 故城在今朗州武陵縣.
詔有司申明舊制阿附蕃王法[一].
[一]武帝時有淮南、衡山之謀, 作左官之律, 設附益之法. 前書音義曰:「人道尚右, 言捨天子, 仕諸侯為左官. 左, 僻也.」阿曲附益王侯者, 將有重法. 是為舊制, 今更申明之.
冬十月, 匈奴薁鞬日逐王比自立為南單于, 於是分為南、北匈奴.
二十五春正月, 遼東徼外貊人[一]寇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 遼東太守祭肜招降之. 烏桓大人來朝[二].
[一]貊人, 穢貊國人也. 貊音陌.
[二]大人謂渠帥也.
南單于遣使詣闕貢獻, 奉蕃稱臣;又遣其左賢王擊破北匈奴, 卻地千餘里. 三月, 南單于遣子入侍.
戊申晦, 日有食之.
伏波將軍馬援等破武陵蠻於臨沅. 冬十月, 叛蠻悉降.
夫餘王遣使奉獻[一].
[一]夫餘國在海東, 去玄菟千里餘.
是歲, 烏桓大人率眾內屬, 詣闕朝貢.
二十六年[春]正月, 詔有司增百官奉[一]. 其千石已上, 減於西京舊制;六百石已下, 增於舊秩.
[一]續漢志曰:「大將軍、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 秩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 二千石月百二十斛, 比二千石月百斛, 千石月九十斛, 比千石月八十斛, 六百石月七十斛, 比六百石月五十五斛, 四百石月五十斛, 比四百石月四十五斛, 三百石月四十斛, 比三百石月三十七斛, 二百石月三十斛, 比二百石月二十七斛, 百石月十六斛, 斗食月十一斛, 佐史月八斛. 凡諸受奉, 錢穀各半.」奉音扶用反.
初作壽陵[一]. 將作大匠竇融上言園陵廣袤, 無慮所用[二]. 帝曰:「古者帝王之葬, 皆陶人瓦器, 木車茅馬[三], 使後世之人不知其處. 太宗識終始之義, 景帝能述遵孝道, 遭天下反覆, 而霸陵獨完受其福, 豈不美哉![四]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 無為山陵, 陂池裁令流水而已.」[五]
[一]初作陵未有名, 故號壽陵, 蓋取久長之義也. 漢自文帝以後皆預作陵, 今循舊制也.
[二]前書曰:「將作少府, 秦官, 掌宮室, 景帝改為大匠, 秩二千石.」說文曰:「南北曰袤, 東西曰廣.」廣雅曰:「無慮, 都凡也.」謂請園陵都凡制度也. 袤音茂.
[三]禮曰:「塗車芻靈, 自古有之.」鄭玄注云:「芻靈, 東茅為人馬也.」
[四]謂赤眉入長安, 惟霸陵不掘.
[五]言不起山陵, 裁令封土, 陂池不停水而已. 陂音普何反. 池音徒何反.
遣中郎將段郴授南單于璽綬, 令入居雲中[一], 始置使匈奴中郎將, 將兵衛護之[二]. 南單于遣子入侍, 奉奏詣闕. 於是雲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鴈門、上谷、代八郡民歸於本土. 遣謁者分將施刑補理城郭[三]. 發遣邊民在中國者, 布還諸縣, 皆賜以裝錢, 轉輸給食[四].
[一]郡名, 在今勝州北. 郴音丑林反.
[二]中郎將即段郴也. 漢官儀曰「使匈奴中郎將屯西河美稷縣」也.
[三]施與弛同, 解見上.
[四]東觀記曰:「時城郭丘墟, 掃地更為, 上悔前徙之.」
二十七年夏四月戊午, 大司徒玉況薨.
五月丁丑, 詔曰:「昔契作司徒, 禹作司空, 皆無『大』名, 其令二府去『大』.」[一]又改大司馬為太尉. 驃騎大將軍行大司馬劉隆即日罷, 太僕趙憙為太尉, 大司農馮勤為司徒.
[一]朱祐奏宜令三公並去「大」名, 以法經典, 帝從其議.
益州郡徼外蠻夷率種人內屬.
北匈奴遣使詣武威乞和親[一].
[一]武威, 郡, 故城在今涼州姑臧縣西北, 故涼城是也.
冬, 魯王興、齊王石始就國.
二十八年春正月己巳, 徙魯王興為北海王, 以魯國益東海. 賜東海王彊虎賁、旄頭、鍾虡之樂[一].
[一]漢官儀曰:「虎賁千五百人, 戴鶡尾, 屬虎賁中郎將.」又云:「舊選羽林為旄頭, 被髮先.」魏文帝列異傳曰:「秦文公時梓樹化為牛, 以騎擊之, 騎不勝, 或墮地髻解被髮, 牛畏之, 入水, 故秦因是置旄頭騎, 使先.」爾雅曰:「木謂之虡.」所以懸鍾磬也. 說文曰:「虡飾為猛獸.」
夏六月丁卯, 沛太后郭氏薨, 因詔郡縣捕王侯賓客, 坐死者數千人[一].
[一]時更始子鯉因沛獻王輔殺劉盆子兄恭, 故王侯賓客多坐死.
秋八月戊寅, 東海王彊、沛王輔、楚王英、濟南王康、淮陽王延始就國.
冬十月癸酉, 詔死罪繫囚皆一切募下蠶室[一], 其女子宮[二].
[一]蠶室, 宮刑獄名. 宮刑者畏風, 須暖, 作窨室蓄火如蠶室, 因以名焉. 窨音一禁反. 見前書音義.
[二]謂幽閉也.
北匈奴遣使貢獻, 乞和親.
二十九年春二月丁巳朔, 日有食之. 遣使者舉冤獄, 出繫囚.
庚申, 賜天下男子爵, 人二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 人五斛.
夏四月乙丑, 詔令天下繫囚自殊死已下及徒各減本罪一等, 其餘贖罪輸作各有差.
三十年春正月, 鮮卑大人內屬, 朝賀.
二月, 東巡狩. 甲子, 幸魯, 進幸濟南. 閏月癸丑, 車駕還宮.
有星孛于紫宮.
夏四月戊子, 徙左翊王焉為中山王.
五月, 大水.
賜天下男子爵, 人二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 人五斛.
秋七月丁酉, 幸魯國. 復濟陽縣是年傜役. 冬十一月丁酉, 至自魯.
三十一年夏五月, 大水.
戊辰, 賜天下男子爵, 人二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 人六斛.
癸酉晦, 日有食之.
是夏, 蝗.
秋九月甲辰, 詔令死罪繫囚皆一切募下蠶室, 其女子宮.
是歲, 陳留雨穀, 形如稗實[一]. 北匈奴遣使奉獻.
[一]杜預注左傳云:「稗, 草之似穀者.」音蒲懈反.
中元元年春正月, 東海王彊、沛王輔、楚王英、濟南王康、淮陽王延、趙王盱皆來朝[一].
[一]盱音況于反.
丁卯, 東巡狩. 二月己卯, 幸魯, 進幸太山. 北海王興、齊王石朝于東嶽. 辛卯, 柴望岱宗, 登封太山;甲午, 禪于梁父[一].
[一]岱宗, 太山也. 梁父, 太山下小山也. 封謂聚土為壇, 墠謂除地而祭. 改「墠」為「禪」, 神之也. 續漢志曰:「時上御輦升山, 即位於壇南, 北面, 尚書令奉玉牒檢, 皇帝以寸三分璽親封之. 藏玉牒已, 復石覆訖, 尚書令以五寸印封石檢畢, 皇帝再拜. 禪祭地于梁陰, 以高后配, 山川群神從祀焉. 其玉牒文祕, 刻石文辭多, 不載.」
三月戊辰, 司空張純薨.
夏四月癸酉, 車駕還宮. 己卯, 大赦天下. 復嬴、博、梁父、奉高[一], 勿出今年田租芻稿. 改年為中元.
[一]四縣屬太山郡, 故城在今兗州博城縣界.
行幸長安. 戊子, 祀長陵. 五月乙丑, 至自長安.
六月辛卯, 太僕馮魴為司空.
乙未, 司徒馮勤薨.
是夏, 京師醴泉涌出[一], 飲之者固疾皆愈, 惟眇、蹇者不瘳. 又有赤草生於水崖[二]. 郡國頻上甘露. 群臣奏言:「地祇靈應而朱草萌生[三]. 孝宣帝每有嘉瑞, 輒以改元, 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列為年紀, 蓋以感致神祇, 表彰德信. 是以化致升平, 稱為中興. 今天下清寧, 靈物仍降. 陛下情存損挹, 推而不居, 豈可使祥符顯慶, 沒而無聞? 宜令太史撰集[四], 以傳來世.」帝不納. 常自謙無德, 每郡國所上, 輒抑而不當, 故史官罕得記焉.
[一]尚書中候曰「俊乂在官, 則醴泉出」也.
[二]赤草, 朱草也. 大戴禮曰:「朱草日生一葉, 至十五日已後日落一葉, 周而復始.」
[三]孝經援神契曰:「德至草木, 即朱草生.」
[四]太史, 史官之長也. 前書音義曰:「太史公, 武帝置, 位在丞相之上.」
秋, 郡國三蝗.
冬十月辛未, 司隸校尉東萊李訢為司徒.
甲申, 使司空告祠高廟曰:「高皇帝與群臣約, 非劉氏不王. 呂太后賊害三趙[一], 專王呂氏, 賴社稷之靈, 祿、產伏誅[二], 天命幾墜, 危朝更安. 呂太后不宜配食高廟, 同祧至尊. 薄太后母德慈仁[三], 孝文皇帝賢明臨國, 子孫賴福, 延祚至今. 其上薄太后尊號曰高皇后, 配食地祇. 遷呂太后廟主于園, 四時上祭.」[四]
[一]謂高帝子趙幽王友、趙恭王恢、趙隱王如意.
[二]呂產、呂祿, 並呂后兄弟子. 呂后崩, 各擁南北軍, 欲為亂, 周勃、陳平等誅之.
[三]薄太后, 高帝姬, 孝文帝之母.
[四]園謂塋域也, 於中置寑.
十一月甲子晦, 日有食之.
是歲, 初起明堂、靈臺、辟雍, 及北郊兆域[一]. 宣布圖讖於天下. 復濟陽、南頓是年傜役. 參狼羌寇武都, 敗郡兵, 隴西太守劉盱遣軍救之, 及武都郡兵討叛羌, 皆破之.
[一]大戴禮云:「明堂者凡九室, 一室有四戶八牖, 三十六戶, 七十二牖. 以茅蓋上, 上員下方. 赤綴戶也, 白綴牖也.」禮圖又曰:「建武三十一年, 作明堂, 上員下方. 十二堂法日辰. 九室法九州. 室八窗, 八九七十二, 法一時之王. 室有十二戶, 法陰陽之數.」胡伯始云:「古清廟蓋以茅, 今蓋以瓦, 下藉茅, 存古制也.」漢官儀曰:「明堂四面起土作塹, 上作橋, 塹中無水. 明堂去平城門二里所, 天子出, 從平城門, 先歷明堂, 乃至郊祀.」又曰:「辟雍去明堂三百步. 車駕臨辟雍, 從北門入. 三月、九月, 皆於中行鄉射禮. 辟雍以水周其外, 以節觀者. 諸侯曰泮宮. 東西南有水, 北無, 下天子也.」漢宮閣疏曰:「靈臺高三丈, 十二門. 天子曰靈臺, 諸侯曰觀臺.」漢官儀:「北郊壇在城西北角, 去城一里所. (謂)[為]方壇四陛, 但有壇祠舍而已. 其鼓吹樂及舞人御帳, 皆徙南郊之具. 地祇位南面西上, 高皇后配, 西面, 皆在壇上. 地理群神從食壇下. 南郊焚犢, 北郊埋犢.」
二年春正月辛未, 初立北郊, 祀后土.
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一].
[一]倭在帶方東南大海中, 依山島為國.
二月戊戌, 帝崩於南宮前殿, 年六十二[一]. 遺詔曰:「朕無益百姓, 皆如孝文皇帝制度, 務從約省[二]. 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 無遣吏及因郵奏.」[三]
[一]伏侯古今注曰:「是歲在丁巳.」
[二]文帝葬皆以瓦器, 不以金銀銅錫為飾, 因其山, 不起墳.
[三]說文曰:「郵, 境上行書舍也.」
初, 帝在兵閒久, 厭武事, 且知天下疲秏, 思樂息肩[一]. 自隴、蜀平後, 非儆急, 未嘗復言軍旅. 皇太子嘗問攻戰之事, 帝曰:「昔衛靈公問陳, 孔子不對, 此非爾所及.」[二]每旦視朝, 日仄乃罷. 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 夜分乃寐[三]. 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 承閒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 而失黃老養性之福[四], 願頤愛精神, 優游自寧.」帝曰:「我自樂此, 不為疲也.」雖身濟大業, 兢兢如不及, 故能明慎政體, 總攬權綱, 量時度力, 舉無過事. 退功臣而進文吏, 戢弓矢而散馬牛, 雖道未方古, 斯亦止戈之武焉[五].
[一]左傳曰:「息肩于晉.」
[二]論語:「衛靈公問陳於孔子. 曰:『俎豆之事, 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 未之學也.』」
[三]分猶半也.
[四]黃帝、老子.
[五]左傳曰:「於文, 止戈為武也.」
論曰:皇考南頓君初為濟陽令, 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於縣舍[一], 有赤光照室中[二]. 欽異焉, 使卜者王長占之. 長辟左右[三]曰:「此兆吉不可言.」是歲縣界有嘉禾生, 一莖九穗, 因名光武曰秀. 明年, 方士有夏賀良者, 上言哀帝, 云漢家歷運中衰, 當再受命. 於是改號為太初元年, 稱「陳聖劉太平皇帝」, 以厭勝之. 及王莽篡位, 忌惡劉氏, 以錢文有金刀, 故改為貨泉. 或以貨泉字文為「白水真人」. 後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 遙望見舂陵郭, 唶曰:[四]「氣佳哉!鬱鬱蔥蔥然.」及始起兵還舂陵, 遠望舍南, 火光赫然屬天, 有頃不見. 初, 道士西門君惠、李守等亦云劉秀當為天子. 其王者受命, 信有符乎? 不然, 何以能乘時龍而御天哉![五]
[一]蔡邕光武碑文云:「光武將生, 皇考以令舍不顯, 開宮後殿居之而生.」
[二]東觀記曰:「光照堂中, 盡明如晝.」
[三]辟音頻亦反.
[四]唶, 歎也, 音子夜反.
[五]易曰:「時乘六龍以御天.」
贊曰:炎正中微, 大盜移國[一]. 九縣飆回, 三精霧塞[二]. 人厭淫詐, 神思反德. 光武誕命, 靈貺自甄[三]. 沈幾先物, 深略緯文[四]. 尋、邑百萬, 貔虎為群[五]. 長轂雷野, 高鋒彗雲[六]. 英威既振, 新都自焚[七]. 虔劉庸、代, 紛紜梁、趙[八]. 三河未澄, 四關重擾[九]. 神旌乃顧, 遞行天討[一0]. 金湯失險, 車書共道[一一]. 靈慶既啟, 人謀咸贊[一二]. 明明廟謨, 赳赳雄斷[一三]. 於赫有命, 系隆我漢[一四].
[一]漢以火德王, 故曰炎正. 大盜謂王莽篡位也. 莊子曰:「田成子一日殺齊君而盜其國, 向所謂智者, 不反為大盜積者乎?」
[二]九縣, 九州也. 飆回謂亂也. 三精, 日月星也. 霧塞言昏昧也. 精, 或為「象」.
[三]誕, 大也. 書曰:「誕膺天命.」甄, 明也. 靈貺謂佳氣神光之類也.
[四]幾者, 動之微也. 物, 事也. 沈深之幾, 先見於事也. 謚法:「經緯天地曰文.」
[五]貔, 執夷, 虎屬也. 書曰:「如虎如貔.」言甚猛勇也.
[六]長轂, 兵車. 雷野, 言其聲盛. 淮南子曰:「雷以為車輿.」彗, 埽也, 音詳銳反.
[七]王莽初封為新都侯. 史記曰, 周武王伐紂, 紂衣其寶玉自焚而死. 莽雖被殺, 滅亡與紂同, 故假以言之.
[八]虔、劉, 皆殺也. 左傳曰:「虔劉我邊垂.」謂公孫述稱帝於庸、蜀, 盧芳據代郡也. 紛紜, 諭亂也. 梁謂劉永, 趙謂王郎也.
[九]三河, 河南、河北、河東也. 未澄謂朱鮪等據洛(州)[陽], 未歸光武也. 四關謂長安四塞之國. 重擾謂更始已定關中, 劉盆子入關殺更始, 發掘諸陵也.
[一0]周禮曰:「析羽為旌.」稱神者, 猶言神兵神筭也. 詩云「乃眷西顧」, 書云「天討有罪」也.
[一一]前書曰:「金城湯池, 不可攻矣.」金以諭堅, 湯取其熱. 光武所擊, 皆失其險固也. 禮記曰:「天下車同軌, 書同文.」
[一二]靈慶謂符讖也. 左傳曰:「天啟之也.」人謀謂群下勸即尊號也. 易曰:「人謀鬼謀, 百姓與能.」贊, 助也.
[一三]詩曰「明明天子」. 淮南子曰:「運籌於廟堂之上, 決勝千里之外.」赳赳, 武貌也.
[一四]於赫, 歎美之詞, 音烏. 詩云:「有命既集.」系猶繫也.
校勘記
四七頁 四行 高祖(豐)沛[豐]邑人 據殿本考證改.
四七頁 六行 其命郡國有穀者給稟 按:「給稟」二字連下讀, 注於「給稟」絕句, 非.
五0頁一0行 故行什一之稅 按:「什」原作「十」, 逕據汲本、殿本改.
五一頁 一行 初罷郡國都尉官 按:刊誤謂郡有都尉, 國有中尉, 此但罷郡都尉, 不當有「國」字.
五一頁 二行 擁節 按:「擁」原作「雍」, 逕據汲本、殿本改.
五一頁 三行 見徒免為庶(民)[人]集解引錢大昕說, 謂章懷注范史, 避太宗諱, 「民」字皆改為「人」. 今本仍有作「民」者, 則宋以後校書者回改. 然亦有不當改而妄改者. 此「庶民」本當作「庶人」, 校書者不知庶民與庶人有別, 而一例改之. 凡律言「庶人」者, 對奴婢及有罪者而言, 與它處泛稱「庶民」者不同. 今據錢說回改. 下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同.
五二頁 九行 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 據前書百官公卿表顏注引漢官儀補.
五二頁一三行 杜預[注]左傳云 按文當有「注」字, 今補.
五三頁一二行 河西(太守)[大將軍]竇融 集解引錢大昕說, 謂河西非郡名, 不當有太守, 當依前五年作「河西大將軍」. 今據改.
五四頁 一行 後改為(高)平[高]據殿本考證改.
五四頁 三行 河東守守兵亦叛 按:刊誤謂案文多一「守」字. 若云太守之兵, 不合去「太」字.
五六頁一二行 故城在今蘭州 按:「蘭」原訛「闌」, 逕改正.
五七頁 五行 [三月]己酉幸南陽 據袁紀及通鑑補. 按:通鑑考異謂上有「二月己卯」, 袁紀「三月己酉, 幸南陽」, 以長曆考之, 二月壬申朔, 己酉在三月, 蓋上脫「三月」二字.
五八頁 八行 本或作沉水及沅水者並非 按:「沅」殿本、集解本作「沆」.
五八頁一四行 并并州 按:王先謙謂「并州」下疑脫「涼州」二字, 說詳集解.
五九頁 四行 黃龍見東阿 按:袁紀「東阿」作「河東」.
五九頁一二行 冬十一月戊寅至辛巳吳漢屠成都 續天文志云十一月丁丑, 漢護軍將軍高午刺述洞其胸, 其夜死. 明日, 漢入屠蜀城. 而此云戊寅, 述被創, 夜死, 辛巳, 吳漢屠成都. 按:戊寅至辛巳四日, 丁丑次日即戊寅, 志明云明日漢入屠蜀城, 公孫述傳亦云其夜死, 明旦岑降, 吳漢傳亦云旦日城降, 則「戊寅」當從續志作「丁丑」, 「辛巳」又為「戊寅」之訛.
六0頁 九行 鉗釱 按:「釱」原訛「」, 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六一頁 八行 庚午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 按:建武十三年二月庚寅朔, 無庚午, 疑「庚午」為「庚子」或「庚戌」之訛. 又查是年三月庚申朔, 有庚午, 或下文「三月」二字當移於此.
六一頁 九行 周承休公姬(常)[武]為衛公 集解引惠棟說, 謂前書恩澤侯表姬常於建武二年為周承休侯, 五年, 侯武嗣, 十三年, 更為衛公, 然則「姬常」當作「姬武」也. 今據改.
六一頁 九行 省并西京十三國 按:錢大昕謂「三」字衍, 說詳下.
六一頁一0行 淄川屬高密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 謂續志北海國下云建武十三年省淄川、高密、膠東三國, 以其縣屬. 蓋其時以高密四縣封鄧禹, 膠東六縣封賈復, 故不立王國而並屬之北海, 高密與淄川同在省并之內, 非以淄川屬高密也. 志又稱世祖省并郡國十, 今并高密計之, 正合十國之數, 乃知紀云十三國者, 誤衍「三」字, 而「淄川」下又衍「屬」字耳.
六一頁一四行 故城在今瀛州樂(府)[壽]縣西北 據刊誤及殿本考證改.
六二頁 八行 樽彝之屬也 按:「樽」原訛「鐏」, 逕改正.
六四頁 九行 一一行 丁未有星孛於昴 丁未有星孛於營室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 謂「丁未」重出, 當有一誤, 以天文志證之, 似下「丁未」誤也.
六四頁一二行 置常[山]關 據刊誤補.
六五頁 九行 必(有)[以]眾大之辭言之 據刊誤改, 與今公羊傳合.
六五頁一三行 上至高祖 按:偽孔傳「至」作「自」.
六七頁一四行 二月乙(亥)[未]晦 據集解引錢大昕、惠棟說改. 按:是年三月丙申朔, 作「乙未」是.
六八頁 四行 夏四月乙卯 按:是年四月丙寅朔, 無乙卯, 此誤. 下云「五月乙卯, 車駕還宮」. 是年五月乙未朔, 有乙卯, 不誤.
六八頁 六行 屬南[陽]郡 據殿本考證補.
六九頁 七行 夏四月(甲戌)[癸酉]車駕還宮 據殿本考證改.
六九頁一0行 (癸酉)[甲戌]詔曰 據殿本考證改. 按:萬松齡謂「癸酉」移前, 「甲戌」移後, 寫者誤倒耳.
六九頁一三行 (戌)[甲]申幸河內 據殿本考證改. 按:是年夏四月庚申朔, 下文云「戊子至自河內」, 明此「戊申」乃「甲申」之誤.
七0頁 八行 始祠昭帝元帝於太廟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 謂祭祀志是年雒陽高廟四時加祭孝宣、孝元, 凡五帝, 此云「昭帝」, 誤.
七0頁一0行 光武第雖十二 「第」原作「弟」, 弟第古字通用, 今改歸一律, 後如此不悉出校記.
七0頁一0行 於哀帝為諸父於平帝為祖父 按:李慈銘謂哀帝、平帝皆元帝庶孫, 兄弟行也, 光武於成帝為兄弟, 則於平帝亦為諸父, 非祖父. 注引漢官儀皆謬.
七0頁一一行 然則宣帝為(曾)祖 按:刊誤謂案世數宣帝於光武猶是祖, 此多一「曾」字. 今據刪.
七一頁 五行 母貴則子[何以]貴 據刊誤補, 與公羊傳合.
七三頁一一行 鄯善王車師王等十六國 按:西域傳「十六國」作「十八國」, 袁紀作「鄯善王安、莎車王賢等十六國」.
七四頁 四行 制詔曰 按:刊誤謂多一「制」字.
七四頁 六行 徒皆弛解鉗 按:李慈銘謂以注文詳之, 此當衍一「解」字, 脫一「釱」字.
七六頁一0行 寇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 按:集解引陳景雲說, 謂「太原」二字非衍即誤. 貊人入寇東邊諸郡, 不能西至太原內地也.
七六頁一三行 大人謂渠帥也 殿本「大人」作「烏桓」. 按校補謂當作「大人, 烏桓謂渠帥也」, 互脫二字.
七七頁 八行 二十六年[春]正月 據汲本、殿本補.
七九頁 四行 驃騎大將軍行大司馬劉隆即日罷 刊誤謂兩漢稱「行」者皆云行某官事, 明此少一「事」字. 今按:范書稱行某官事往往省一「事」字, 非必脫文, 後如此不悉出.
八一頁 五行 幸魯國 按:刊誤謂它處皆不言國, 明此多一「國」字.
八一頁 五行 冬十一月丁酉至自魯 汲本、集解本「丁酉」作「乙酉」. 按:是年十一月丁未朔, 無丁酉、乙酉, 疑「己酉」之誤.
八一頁一三行 中元元年 按:中元非年號, 刊誤及補注並謂應冠「建武」二字.
八四頁一二行 (謂)[為]方壇四陛 據刊誤改. 按:為謂古通作.
八四頁一二行 皆徙南郊之具 按:汲本、殿本「徙」作「從」.
八四頁一五行 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 按:「王」原作「主」, 逕據汲本、殿本改.
八五頁 二行 年六十二 按:惠棟補注引蔣杲說, 謂光武以二十八歲起兵, 中更始二年, 建武三十一年, 中元二年, 則崩時乃六十三歲. 祭祀志封禪刻石文已云「在位三十二年, 年六十二」, 則崩年六十三無疑矣. 此「二」字疑傳寫誤也.
八五頁 三行 無遣吏及因郵奏 按:刊誤謂多一「無」字, 蓋凡弔喪及赴葬, 皆遣吏及因郵也.
八六頁 六行 於是改號為太初元年 按:沈家本謂「太初」下當有「元將」二字, 事詳前書.
八七頁 一行 炎正中微 按:校補謂文選「正」作「政」.
八七頁 一行 光武誕命 按:校補謂文選「光武」作「世祖」.
八七頁 二行 高鋒彗雲 文選「鋒」作「旗」. 按:校補謂觀李注引東都主人曰「戈鋋彗雲」, 則「旗」仍「鋒」之訛.
八七頁 四行 明明廟謨 按:校補謂文選「謨」作「謀」.
八七頁 五行 系隆我漢 按:校補謂文選作「系我皇漢」. 又按:集解引錢大昕說, 謂尉宗宋人, 不應有「我漢」之稱, 此必沿東觀舊文.
八七頁一一行 言甚猛勇也 按:汲本「甚」作「其」.
八七頁一六行 謂朱鮪等據洛(州)[陽]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時無洛州, 「州」當是「陽」之誤. 今據改.
'중국25사(번역중) > → 3. 후한서 後漢書'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후한서後漢書] 권2 제기2 (0) | 2024.06.03 |
---|---|
【한서漢書(後)】권1 제기1 상편 (0) | 2024.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