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倫 倫子言道 兄子行高 蕭瑀 子銳 兄子鈞 鈞子瓘 鈞兄子嗣業裴矩矩子宣機 宇文士及
封倫, 字德彝, 觀州修人. 北齊太子太保隆之孫. 父子繡, 隋通州刺史. 倫少時, 其舅盧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識過人, 必能致位卿相.」開皇末, 江南作亂, 內史令楊素往征之, 署為行軍記室. 船至海曲, 素召之, 倫墜於水中, 人救免溺, 乃易衣以見, 竟寢不言. 素後知, 問其故, 曰:「私事也, 所以不白.」素甚嗟異之. 素將營仁壽宮, 引為土木監. 隋文帝至宮所, 見制度奢侈, 大怒曰:「楊素為不誠矣!殫百姓之力, 雕飾離宮, 為吾結怨於天下.」素惶恐, 慮將獲譴. 倫曰:「公當弗憂, 待皇後至, 必有恩詔.」明日, 果召素入對, 獨狐後勞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 無以娛心, 盛飾此宮, 豈非孝順.」素退問倫曰:「卿何以知之?」對曰:「至尊性儉, 故初見而怒, 然雅聽後言. 後, 婦人也, 惟麗是好, 後心既悅, 帝慮必移, 所以知耳.」素歎伏曰:「揣摩之才, 非吾所及.」素負貴恃才, 多所淩侮, 唯擊賞倫. 每引與論宰相之務, 終日忘倦, 因撫其床曰:「封郎必當據吾此座.」驟稱薦於文帝, 由是擢授內史捨人. 大業中, 倫見虞世基幸於煬帝而不閒吏務, 每有承受, 多失事機. 倫又托附之, 密為指畫, 宣行詔命, 諂順主心. 外有表疏如忤意者, 皆寢而不奏. 決斷刑法, 多峻文深誣;策勳行賞, 必抑削之. 故世基之寵日隆, 而隋政日壞, 皆倫所為也. 宇文化及之亂, 逼帝出宮, 使倫數帝之罪. 帝謂曰:「卿是士人, 何至於此?」倫赧然而退. 化及尋署內史令, 從至聊城. 倫見化及勢蹙, 乃潛結化及弟士及, 請於濟北運糧, 以觀其變. 遇化及敗, 與士及來降. 高祖以其前代舊臣, 遣使迎勞, 拜內史捨人. 尋遷內史侍郎. 高祖嘗幸溫湯, 經秦始皇墓, 謂倫曰:「古者帝王, 竭生靈之力, 殫府庫之財, 營起山陵, 此復何益?」倫曰:「上之化下, 猶風之靡草. 自秦‧漢帝王盛為厚葬, 故百官眾庶競相遵仿. 凡是古塚丘封, 悉多藏珍寶, 鹹見開發. 若死而無知, 厚葬深為虛費;若魂而有識, 被發豈不痛哉!」高祖稱善, 謂倫曰:「從今之後, 宜自上導下, 悉為薄葬.」太宗之討王世充, 詔倫參謀軍事. 高祖以兵久在外, 意欲旋師, 太宗遣倫入朝親論事勢. 倫言於高祖曰:「世充得地雖多, 而羈縻相屬, 其所用命者, 唯洛陽一城而已, 計盡力窮, 破在朝夕. 今若還兵, 賊勢必振, 更相連結, 後必難圖. 未若乘其已衰, 破之必矣.」高祖納之. 及太宗凱旋, 高祖謂侍臣曰:「朕初發兵東討, 眾議多有不同, 唯秦王請行, 封倫贊成此計. 昔張華協同晉武, 亦復何以加也!」封平原縣公, 兼天冊府司馬. 會突厥寇太原, 復遣使來請和親, 高祖問群臣:「和之與戰, 策將安出?」多言戰則怨深, 不如先和. 倫曰:「突厥憑淩, 有輕中國之意, 必謂兵弱而不能戰. 如臣計者, 莫若悉眾以擊之, 其勢必捷, 勝而後和, 恩威兼著. 若今歲不戰, 明年必當復來, 臣以擊之為便.」高祖從之. 六年, 以本官檢校吏部尚書, 曉習吏職, 甚獲當時之譽. 八年, 進封道國公, 尋徙封於密. 蕭瑀嘗薦倫於高祖, 高祖任倫為中書令. 太宗嗣位, 瑀遷尚書左僕射, 倫為右僕射. 倫素險詖, 與瑀商量可奏者, 至太宗前, 盡變易之, 由是與瑀有隙. 貞觀元年, 遘疾於尚書省, 太宗親自臨視, 即命尚輦送還第, 尋薨, 年六十. 太宗深悼之, 廢朝三日, 冊贈司空, 謚曰明. 初, 倫數從太宗征討, 特蒙顧遇. 以建成‧元吉之故, 數進忠款, 太宗以為至誠, 前後賞賜以萬計. 而倫潛持兩端, 陰附建成. 時高祖將行廢立, 猶豫未決, 謀之於倫, 倫固諫而止. 然所為秘隱, 時人莫知, 事具《建成傳》. 卒後數年, 太宗方知其事. 十七年, 治書侍禦史唐臨追劾倫曰:「臣聞事君之義, 盡命不渝;為臣之節, 歲寒無貳. 苟虧其道, 罪不容誅. 倫位望鼎司, 恩隆胙土, 無心報效, 乃肆奸謀, 熒惑儲籓, 獎成元惡, 置於常典, 理合誅夷. 但苞藏之狀, 死而後發, 猥加褒贈, 未正嚴科. 罪惡既彰, 宜加貶黜, 豈可仍疇爵邑, 尚列台槐!此而不懲, 將何沮勸?」太宗令百官詳議, 民部尚書唐儉等議:「倫罪暴身後, 恩結生前, 所歷眾官, 不可追奪, 請降贈改謚.」詔從之, 於是改謚繆, 黜其贈官, 削所食實封. 子言道, 尚高祖女淮南長公主, 官至宋州刺史. 倫兄子行高, 以文學知名. 貞觀中, 官至禮部郎中.
蕭瑀, 字時文. 高祖梁武帝, 曾祖昭明太子, 祖察, 後梁宣帝. 父巋, 明帝.
소우蕭瑀의 자字는 시문時文이다. 고조부는 양梁 무제武帝이고, 증조부는 소명태자昭明太子이고, 조부는 찰察인데, 후량後梁의 선제宣帝이다. 부친은 규巋이고, 명제明帝이다.
瑀年九歲, 封新安郡王, 幼以孝行聞. 姊為隋晉王妃, 從入長安. 聚學屬文, 端正鯁亮. 好釋氏, 常修梵行, 每與沙門難及苦空, 必詣微旨. 常觀劉孝標《辯命論》, 惡其傷先王之教, 迷性命之理, 乃作《非辯命論》以釋之. 大旨以為:「人稟天地以生, 孰雲非命, 然吉兇禍福, 亦因人而有, 若一之於命, 其蔽已甚.」時晉府學士柳顧言‧諸葛穎見而稱之曰:「自孝標後數十年間, 言性命之理者, 莫能詆詰. 今蕭君此論, 足療劉子膏肓.」煬帝為太子也, 授太子右千牛. 及踐祚, 遷尚衣奉禦, 檢校左翊衛鷹揚郎將. 忽遇風疾, 命家人不即醫療, 仍雲:「若天假餘年, 因此望為棲遁之資耳.」蕭後聞而誨之:「以爾才智, 足堪揚名顯親, 豈得輕毀形骸而求隱逸?若以此致譴, 則罪在不測.」病且愈, 其姊勸勉之, 故復有仕進志. 累加銀青光祿大夫‧內史侍郎. 既以後弟之親, 委之機務, 後數以言忤旨, 漸見疏斥. 煬帝至雁門, 為突厥所圍, 瑀進謀曰:「如聞始畢托校獵至此, 義成公主初不知其有違背之心. 且北蕃夷俗, 可賀敦知兵馬事. 昔漢高祖解平城之圍, 乃是閼氏之力. 況義成以帝女為妻, 必恃大國之援. 若發一單使以告義成, 假使無益, 事亦無損. 臣又竊聽輿人之誦, 乃慮陛下平突厥後更事遼東, 所以人心不一, 或致挫敗. 請下明詔告軍中, 赦高麗而專攻突厥, 則百姓心安, 人自為戰.」煬帝從之, 於是發使詣可賀敦諭旨. 俄而突厥解圍去, 於後獲其諜人, 雲:義成公主遣使告急於始畢, 稱北方有警, 由是突厥解圍, 蓋公主之助也. 煬帝又將伐遼東, 謂群臣曰:「突厥狂悖為寇, 勢何能為?以其少時未散, 蕭瑀遂相恐動, 情不可恕.」因出為河池郡守, 即日遣之. 既至郡, 有山賊萬餘人寇暴縱橫, 瑀潛募勇敢之士, 設奇而擊之, 當陣而降其眾. 所獲財畜, 鹹賞有功, 由是人竭其力. 薛舉遣眾數萬侵掠郡境, 瑀要擊之, 自後諸賊莫敢進, 郡中復安. 高祖定京城, 遣書招之. 瑀以郡歸國, 授光祿大夫, 封宋國公, 拜民部尚書. 太宗為右元帥, 攻洛陽, 以瑀為府司馬. 武德五年, 遷內史令. 時軍國草創, 方隅未寧, 高祖乃委以心腹, 凡諸政務, 莫不關掌. 高祖每臨軒聽政, 必賜升禦榻, 瑀既獨孤氏之婿, 與語呼之為蕭郎. 國典朝儀, 亦責成於瑀, 瑀孜孜自勉, 繩違舉過, 人皆憚之. 常奏便宜數十條, 多見納用, 手敕曰:「得公之言, 社稷所賴. 運智者之策, 以能成人之美;納諫者之言, 以金寶酬其德. 今賜金一函, 以報智者, 勿為推退.」瑀固辭, 優詔不許. 其年, 州置七職, 務取才望兼美者為之. 及太宗臨雍州牧, 以瑀為州都督. 高祖常有敕而中書不時宣行, 高祖責其遲, 瑀曰:「臣大業之日, 見內史宣敕, 或前後相乖者, 百司行之, 不知何所承用. 所謂易必在前, 難必在後, 臣在中書日久, 備見其事. 今皇基初構, 事涉安危, 遠方有疑, 恐失機會. 比每受一敕, 臣必勘審, 使與前敕不相乖背者, 始敢宣行. 遲晚之愆, 實由於此.」高祖曰:「卿能用心若此, 我有何憂?」初, 瑀之朝也, 關內產業並先給勳人. 至是特還其田宅, 瑀皆分給諸宗子弟, 唯留廟堂一所, 以奉烝嘗. 及平王世充, 瑀以預軍謀之功, 加邑二千戶, 拜尚書右僕射. 內外考績皆委之司會, 為群僚指南, 庶務繁總. 瑀見事有時偏駁, 而持法稍深, 頗為時議所少. 瑀嘗薦封倫於高祖, 高祖以倫為中書令. 太宗即位, 遷尚書左僕射, 封倫為右僕射. 倫素懷險詖, 與商量將為可奏者, 至太宗前盡變易之. 於時房玄齡‧杜如晦既新用事, 疏瑀親倫, 瑀心不能平, 遂上封事論之, 而辭旨寥落. 太宗以玄齡等功高, 由是忤旨, 廢於家. 俄拜特進‧太子少師. 未幾, 復為尚書左僕射, 賜實封六百戶. 太宗常謂瑀曰:「朕欲使子孫長久, 社稷永安, 其理如何?」瑀對曰:「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 莫若封諸侯以為盤石之固. 秦並六國, 罷侯置守, 二代而亡;漢有天下, 郡國參建, 亦得年餘四百. 魏‧晉廢之, 不能永久. 封建之法, 實可遵行.」太宗然之, 始議封建. 尋坐與侍中陳叔達於上前忿諍, 聲色甚厲, 以不敬免. 歲餘, 授晉州都督. 明年, 征授左光祿大夫, 兼領禦史大夫. 與宰臣參議朝政, 瑀多辭辯, 每有評議, 玄齡等不能抗. 然心知其是, 不用其言, 瑀彌怏怏. 玄齡‧魏徵‧溫彥博嘗有微過, 瑀劾之, 而罪竟不問, 因此自失. 由是罷禦史大夫, 以為太子少傅, 不復預聞朝政. 六年, 授特進, 行太常卿. 八年, 為河南道巡省大使, 人有坐當推劾苦未得其情者, 遂置格置繩, 以至於死, 太宗特免責之. 九年, 拜特進, 復令參預政事. 太宗嘗從容謂房玄齡曰:「蕭瑀大業之日, 進諫隋主, 出為河池郡守. 應遭割心之禍, 翻見太平之日, 北叟失馬, 事亦難常.」瑀頓首拜謝. 太宗又曰:「武德六年以後, 太上皇有廢立之心而不之定也, 我當此日, 不為兄弟所容, 實有功高不賞之懼. 此人不可以厚利誘之, 不可以刑戮懼之, 真社稷臣也.」因賜瑀詩曰:「疾風知勁草, 版蕩識誠臣.」又謂瑀曰:「卿之守道耿介, 古人無以過也. 然而善惡太明, 亦有時而失.」瑀再拜謝曰:「臣特蒙誡訓, 又許臣以忠諒, 雖死之日, 猶生之年也.」魏徵進而言曰:「臣有逆眾以執法, 明主恕之以忠;臣有孤特以執節, 明主恕之以勁. 昔聞其言, 今睹其實, 蕭瑀不遇明聖, 必及於難!」太宗悅其言. 十七年, 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併圖形於淩煙閣. 是歲, 立晉王為皇太子, 拜瑀太子太保, 仍知政事. 太宗之伐遼東也, 以洛邑沖要, 襟帶關‧河, 以瑀為洛陽宮守. 車駕自遼還, 請解太保, 仍同中書門下. 太宗以瑀好佛道, 嘗賚繡佛像一軀, 並繡瑀形狀於佛像側, 以為供養之容. 又賜王褒所書《大品般若經》一部, 並賜袈裟, 以充講誦之服焉. 瑀嘗稱:「玄齡以下同中書門下內臣, 悉皆朋黨比周, 無至心奉上.」累獨奏雲:「此等相與執權, 有同膠漆, 陛下不細諳知, 但未反耳.」太宗謂瑀曰:「為人君者, 驅駕英材, 推心待士, 公言不亦甚乎, 何至如此!」太宗數日謂瑀曰:「知臣莫若君, 夫人不可求備, 自當捨其短而用其長. 朕雖才謝聰明, 不應頓迷臧否.」因數為瑀信誓. 瑀既不自得, 而太宗積久銜之, 終以瑀忠貞居多而未廢也. 會瑀請出家, 太宗謂曰:「甚知公素愛桑門, 今者不能違意.」瑀旋踵奏曰:「臣頃思量, 不能出家.」太宗以對群臣吐言, 而取捨相違, 心不能平. 瑀尋稱足疾, 時詣朝堂, 又不入見, 太宗謂侍臣曰:「瑀豈不得其所乎, 而自慊如此?」遂手詔曰: 朕聞物之順也, 雖異質而成功;事之違也, 亦同形而罕用. 是以舟浮楫舉, 可濟千裡之川;轅引輪停, 不越一毫之地. 故知動靜相循易為務, 曲直相反難為功, 況乎上下之宜‧君臣之際者矣. 朕以無明於元首, 期托德於股肱, 思欲去偽歸真, 除澆反樸. 至於佛教, 非意所遵, 雖有國之常經, 固弊俗之虛術. 何則?求其道者, 未驗福於將來;修其教者, 翻受辜於既往. 至若梁武窮心於釋氏, 簡文銳意於法門, 傾帑藏以給僧祗, 殫人力以供塔廟. 及乎三淮沸浪, 五嶺騰煙, 假餘息於熊蹯, 引殘魂於雀穀. 子孫覆亡而不暇, 社稷俄頃而為墟, 報施之征, 何其繆也!而太子太保‧宋國公瑀踐覆車之餘軌, 襲亡國之遺風. 棄公就私, 未明隱顯之際;身俗口道, 莫辯邪正之心. 修累葉之殃源, 祈一躬之福本, 上以違忤君主, 下則扇習浮華. 往前朕謂張亮雲:「卿既事佛, 何不出家?」瑀乃端然自應, 請先入道, 朕即許之, 尋復不用. 一回一惑, 在於瞬息之間;自可自否, 變於帷扆之所. 乖棟樑之大體, 豈具瞻之量乎?朕猶隱忍至今, 瑀尚全無悛改. 宜即去茲朝闕, 出牧小籓, 可商州刺史, 仍除其封. 二十一年, 征授金紫光祿大夫, 復封宋國公. 從幸玉華宮, 遘疾薨於宮所, 年七十四. 太宗聞而輟膳, 高宗為之舉哀, 遣使吊祭. 太常謚曰「肅」. 太宗曰:「易名之典, 必考其行. 瑀性多猜貳, 此謚失於不直, 更宜摭實.」改謚曰貞褊公. 冊贈司空‧荊州都督, 賜東園秘器, 陪葬昭陵. 臨終遺書曰:「生而必死, 理之常分. 氣絕後可著單服一通, 以充小斂. 棺內施單席而已, 冀其速朽, 不得別加一物. 無假蔔日, 惟在速辦. 自古賢哲, 非無等例, 爾宜勉之.」諸子遵其遺志, 斂葬儉薄. 子銳嗣, 尚太宗女襄城公主, 歷太常卿‧汾州刺史. 公主雅有禮度, 太宗每令諸公主, 凡厥所為, 皆視其楷則. 又令所司別為營第, 公主辭曰:「婦人事舅姑如事父母, 若居處不同, 則定省多闕.」再三固讓, 乃止, 令於舊宅而改創焉. 永徽初, 公主薨, 詔葬昭陵. 瑀兄璟, 亦有學行. 武德中為黃門侍郎, 累轉秘書監, 封蘭陵縣公. 貞觀中卒, 贈禮部尚書. 瑀兄子鈞, 隋遷州刺史‧梁國公珣之子也. 博學有才望. 貞觀中, 累除中書捨人, 甚為房玄齡‧魏徵所重. 永徽二年, 歷遷諫議大夫, 兼弘文館學士. 時有左武候別駕盧文操, 逾垣盜左藏庫物, 高宗以別駕職在糾繩, 身行盜竊, 命有司殺之. 鈞進諫曰:「文操所犯, 情實難原. 然恐天下聞之, 必謂陛下輕法律, 賤人命, 任喜怒, 貴財物. 臣之所職, 以諫為名, 愚衷所懷, 不敢不奏.」帝謂曰:「卿職在司諫, 能盡忠規.」遂特免其死罪, 顧謂侍臣曰:「此乃真諫議也.」尋而太常樂工宋四通等, 為宮人通傳信物, 高宗特令處死, 乃遣附律, 鈞上疏言:「四通等犯在未附律前, 不合至死.」手詔曰:「朕聞防禍未萌, 先賢所重, 宮闕之禁, 其可漸歟?昔如姬竊符, 朕用為永鑒, 不欲今茲自彰其過, 所搦憲章, 想非濫也. 但朕翹心紫禁, 思覿引裾, 側席硃楹, 冀旌折檻. 今乃喜得其言, 特免四通等死, 遠處配流.」鈞尋為太子率更令, 兼崇賢館學士. 顯慶中卒. 所撰《韻旨》二十卷, 有集三十卷行於代. 子瓘, 官至渝州長史. 母終, 以毀卒. 瓘子嵩, 別有傳. 鈞兄子嗣業, 少隨祖姑隋煬帝後入於突厥. 貞觀九年歸朝, 以深識蕃情充使, 統領突厥之眾. 累轉鴻臚卿, 兼單於都護府長史. 調露中, 單於突厥反叛, 嗣業率兵戰, 敗, 配流嶺南而死. 裴矩, 字弘大, 河東聞喜人. 祖佗, 後魏東荊州刺史. 父訥之, 北齊太子捨人. 矩繈褓而孤, 為伯父讓之所鞠. 及長, 博學, 早知名, 仕齊為高平王文學. 齊亡, 隋文帝為定州總管, 召補記室, 甚親敬之. 文帝即位, 遷給事郎, 直內史省, 奏捨人事. 伐陳之役, 領元帥記室. 及陳平, 晉王廣令矩與高熲收陳圖籍, 歸之秘府. 累遷吏部侍郎, 以事免. 大業初, 西域諸蕃款張掖塞與中國互市, 煬帝遣矩監其事. 矩知帝方勤遠略, 欲吞併夷狄, 乃訪西域風俗及山川險易‧君長姓族‧物產服章, 撰《西域圖記》三卷, 入朝奏之. 帝大悅, 賜物五百段. 每日引至禦座, 顧問西方之事. 矩盛言西域多珍寶及吐穀渾可並之狀, 帝信之. 仍委以經略, 拜民部侍郎. 俄遷黃門侍郎, 參預朝政. 令往張掖引致西蕃, 至者十餘國. 三年, 帝有事於恆嶽, 鹹來助祭. 帝將巡河右, 復令矩往燉煌, 矩遣使說高昌王鞠伯雅及伊吾吐屯設等, 啖以厚利, 導使入朝. 及帝西巡, 次燕支山, 高昌王‧伊吾設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國, 盛服珠玉錦罽, 焚香奏樂, 歌舞相趨, 謁於道左. 復令武威‧張掖士女盛飾縱觀, 填咽周亙數十裡, 帝見之大悅. 及滅吐穀渾, 蠻夷納貢, 諸蕃懾服, 相繼來庭. 雖拓地數千裏, 而役戍委輸之費, 歲巨萬計, 中國騷動焉. 帝以矩有綏懷之略, 加位銀青光祿大夫. 其年, 帝至東都, 矩以蠻夷朝貢者多, 諷帝大征四方奇技, 作魚龍曼延角牴於洛邑, 以誇諸戎狄, 終月而罷. 又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 盛酒食, 遣掌蕃率蠻夷與人貿易, 所至處悉令邀延就座, 醉飽而散. 夷人有識者, 鹹私哂其矯飾焉. 帝稱矩至誠, 謂宇文述‧牛弘曰:「裴矩大識朕意, 凡所陳奏, 皆朕之成算, 朕未發頃, 矩輒以聞. 自非奉國用心, 孰能若是?」尋令與將軍薛世雄城伊吾而還, 賜錢四十萬. 矩因進計縱反間於射匱, 使潛攻處羅. 後處羅為射匱所迫, 竟隨使者入朝, 帝甚悅, 賜矩貂裘及西域珍器. 從帝巡於塞北, 幸啟民可汗帳. 時高麗遣使先通於突厥, 啟民不敢隱, 引之見帝. 矩因奏曰:「高麗之地, 本孤竹國也, 周代以之封箕子, 漢時分為三郡, 晉氏亦統遼東. 今乃不臣, 列為外域, 故先帝欲征之久矣, 但以楊諒不肖, 師出無功. 當陛下時, 安得不有事於此, 使冠帶之境, 仍為蠻貊之鄉乎?今其使者朝於突厥, 親見啟民從化, 必懼皇靈之遠暢, 慮後服之先亡, 脅令入朝, 當可致也. 請面詔其使還本國, 遣詔其王令速朝覲. 不然者, 當率突厥即日誅之.」帝納焉. 高麗不用命, 始建征遼之策. 王師臨遼, 以本官領虎賁郎將. 明年, 復從至遼東. 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入高麗, 帝令矩兼掌兵部事. 以前後渡遼功, 進位右光祿大夫. 矩後從幸江都. 及義兵入關, 屈突通敗問至, 帝問矩方略, 矩曰:「太原有變, 京畿不靜, 遙為處分, 恐失事機. 唯鑾輿早還, 方可平定.」矩見天下將亂, 恐為身禍, 每遇人盡禮, 雖至胥吏, 皆得其歡心. 時從駕驍果多逃散, 矩言於帝曰:「車駕留此, 已經二歲, 人無匹合, 則不能久安. 請聽兵士於此納室, 私相奔誘者, 因而配之.」帝從其計, 軍中漸安, 鹹曰:「裴公之惠也.」是時, 帝既昏侈逾甚, 矩無所諫諍, 但悅媚取容而已. 宇文化及弒逆, 署為尚書右僕射. 化及敗, 竇建德復以為尚書右僕射, 令專掌選事. 時建德起自群盜, 事無節文, 矩為之創定朝儀, 權設法律, 憲章頗備, 建德大悅, 每諮訪焉. 及建德敗, 矩與偽將曹旦及建德之妻□傳國八璽, 舉山東之地來降, 封安邑縣公. 武德五年, 拜太子左庶子. 俄遷太子詹事. 令與虞世南撰《吉兇書儀》, 參按故實, 甚合禮度, 為學者所稱, 至今行之. 八年, 兼檢校侍中. 及太子建成被誅, 其餘黨尚保宮城, 欲與秦王決戰, 王遣矩曉諭之, 宮兵乃散. 尋遷民部尚書. 矩年且八十, 而精爽不衰, 以曉習故事, 甚見推重. 太宗初即位, 務止奸吏, 或聞諸曹案典, 多有受賂者, 乃遣人以財物試之. 有司門令史受饋絹一匹, 太宗怒, 將殺之, 矩進諫曰:「此人受賂, 誠合重誅. 但陛下以物試之, 即行極法, 所謂陷人以罪, 恐非導德齊禮之義.」太宗納其言, 因召百僚謂曰:「裴矩遂能廷折, 不肯面從, 每事如此, 天下何憂不治!」貞觀元年卒, 贈絳州刺史, 謚曰敬. 撰《開業平陳記》十一卷, 行於代. 子宣機, 高宗時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左中護.
宇文士及, 雍州長安人. 隋右衛大將軍述子, 化及弟也.
우문사급宇文士及은 옹주雍州 장안현長安縣 사람이다. 수隋 우위대장군右衛大將軍 술述의 아들이고, 화급化及의 동생이다.
開皇末, 以父勳封新城縣公. 隋文帝嘗引入臥內, 與語, 奇之, 令尚煬帝女南陽公主. 大業中, 歷尚輦奉禦, 從幸江都. 以父憂去職, 尋起為鴻臚少卿. 化及之潛謀逆亂也, 以其主婿, 深忌之而不告, 既弒煬帝, 署為內史令. 初, 高祖為殿內少監, 時士及為奉禦, 深自結托. 及隨化及至黎陽, 高祖手詔召之. 士及亦潛遣家僮間道詣長安申赤心, 又因使密貢金環. 高祖大悅, 謂侍臣曰:「我與士及素經共事, 今貢金環, 是其來意也.」及至魏縣, 兵威日蹙, 士及勸之西歸長安, 化及不從, 士及乃與封倫求於濟北征督軍糧. 俄而化及為竇建德所擒, 濟北豪右多勸士及發青‧齊之眾, 北擊建德, 收河北之地, 以觀形勢. 士及不納, 遂與封倫等來降. 高祖數之曰:「汝兄弟率思歸之卒, 為入關之計, 當此之時, 若得我父子, 豈肯相存, 今欲何地自處?」士及謝曰:「臣之罪誠不容誅, 但臣早奉龍顏, 久存心腹, 往在涿郡, 嘗夜中密論時事, 後於汾陰宮, 復盡丹赤. 自陛下龍飛九五, 臣實傾心西歸, 所以密申貢獻, 冀此贖罪耳.」高祖笑謂裴寂曰:「此人與我言天下事, 至今已六七年矣, 公輩皆在其後.」時士及妹為昭儀, 有寵, 由是漸見親待, 授上儀同. 從太宗平宋金剛, 以功復封新城縣公, 妻以壽光縣主, 仍遷秦王府驃騎將軍. 又從平王世充‧竇建德, 以功進爵郢國公, 遷中書侍郎, 再轉太子詹事. 太宗即位, 代封倫為中書令, 真食益州七百戶. 尋以本官檢校涼州都督. 時突厥屢為邊寇, 士及欲立威以鎮邊服, 每出入陳兵, 盛為容衛;又折節禮士, 涼士服其威惠. 征為殿中監, 以疾出為蒲州刺史, 為政寬簡, 吏人安之. 數歲, 入為右衛大將軍, 甚見親顧, 每延入閣中, 乙夜方出, 遇其歸沐, 仍遣馳召, 同列莫與為比. 然尤謹密, 其妻每問向中使召有何樂事, 士及終無所言. 尋錄其功, 別封一子為新城縣公. 在職七年, 復為殿中監, 加金紫光祿大夫. 及疾篤, 太宗親問, 撫之流涕. 貞觀十六年卒, 贈左衛大將軍‧涼州都督, 陪葬昭陵. 士及撫幼弟及孤兄子, 以友愛見稱, 親戚故人貧乏者, 輒遺之. 然厚自封植, 衣食服玩必極奢侈. 謚曰「恭」, 黃門侍郎劉洎駁之曰:「士及居家侈縱, 不宜為恭.」竟謚曰縱. 史臣曰:封倫多揣摩之才, 有附托之巧. 黨化及而數煬帝, 或有赧顏;托士及以歸唐朝, 殊無愧色. 當建成之際, 事持兩端;背蕭瑀之恩, 奏多異議. 太宗, 明主也, 不見其心;玄齡, 賢相焉, 尚容其諂. 狡算醜行, 死而後彰, 苟非唐臨之劾, 唐儉等議, 則奸人得計矣. 蕭瑀骨鯁亮直, 儒術清明. 執政隋朝, 忠而獲罪;委質高祖, 知無不為. 及太宗臨朝, 房‧杜用事, 不容小過, 欲居成功, 既形猜貳之言, 寧固或躍之位?易名而祗加「褊」字, 所幸者猶多;奉佛而不失道情, 非善也而何謂. 裴矩方略寬簡, 士及通變謹密, 皆一時之稱也. 贊曰:封倫揣摩諂詐, 蕭瑀骨鯁儒術. 裴矩方略寬簡, 士及通變謹密.
'국외연구소 > → 구당서 舊唐書'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당서唐書(舊)】권65 열전15 (0) | 2024.04.16 |
---|---|
【당서唐書(舊)】권64 열전14 (0) | 2024.04.15 |
【당서唐書(舊)】권62 열전12 (0) | 2024.04.12 |
【당서唐書(舊)】권61 열전11 (0) | 2024.04.11 |
【당서唐書(舊)】권60 열전10 (1) | 2024.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