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구당서舊唐書] 권163 열전113
孟簡, 字幾道, 平昌人. 天後時同州刺史詵之孫. 工詩有名. 擢進士第, 登宏辭科, 累官至倉部員外郎. 戶部侍郎王叔文竊政, 簡為子司, 多不附之;叔文惡之雖甚, 亦不至擯斥. 尋遷司封郎中. 元和四年, 超拜諫議大夫, 知匭事. 簡明於內典. 六年, 詔與給事中劉伯芻‧工部侍郎歸登‧右補闕蕭俛等, 同就醴泉佛寺翻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簡最擅其理. 王承宗叛, 詔以吐突承璀為招討使. 簡抗疏論之, 坐語訐, 出為常州刺史. 八年, 就加金紫光祿大夫. 簡始到郡, 開古孟瀆, 長四十一裡, 灌溉沃壤四千餘頃, 為廉使舉其課績, 是有就加之命. 是歲, 征拜為給事中. 九年, 出為越州刺史‧兼禦史中丞‧浙東觀察使. 承李遜抑遏士族‧恣縱編戶之後, 及簡為政, 一皆反之, 而農估多受其弊, 當時以為兩未可也. 十二年, 入為戶部侍郎. 十三年, 代崔元略為禦史中丞, 仍兼戶部侍郎. 是歲, 出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十四年, 敕於穀城縣置群牧, 命曰「臨漢監」, 令簡充使. 簡奏請均州鄖鄉縣鎮遏使趙潔充本縣令, 台司奏有虧刑典, 罰一月俸. 是歲, 改授太子賓客, 分司東都. 十五年, 穆宗即位, 貶吉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 初, 簡在襄陽, 以腹心吏陸翰知上都進奏, 委以關通中貴. 翰持簡陰事, 漸不可制. 簡怒, 追至州, 以土囊殺之, 且欲滅口. 翰子弟詣闕, 進狀訴冤, 且告簡贓狀. 禦史台按驗, 獲簡賂吐突承璀錢帛等共計七千餘貫匹, 事狀明白, 故再貶之. 長慶元年大赦, 量移睦州刺史. 二年, 移常州刺史. 三年, 入為太子賓客, 分司東都. 其年十二月卒. 簡性俊拔尚義. 早歲交友先歿者, 視其孤, 每厚於周恤, 議者以為有前輩風. 然溺於浮圖之教, 為儒曹所誚. 胡證, 字啟中, 河東人. 父瑱, 伯父玫, 登進士第. 證, 貞元中繼登科, 鹹寧王渾瑊闢為河中從事. 自殿中侍禦史拜韶州刺史, 以母年高不可適遠, 改授太子捨人. 襄陽節度使於□請為掌書記, 檢校祠部員外郎. 元和四年, 由侍禦史歷左司員外郎‧長安縣令‧戶部郎中. 田弘正以魏博內屬, 請除副貳, 乃兼禦史中丞, 充魏博節度副使, 仍兼左庶子. 入遷左諫議大夫. 九年, 以黨項寇邊, 以證有安邊才略, 乃授單於都護‧禦史大夫‧振武軍節度使. 前任將帥非統馭之才, 邊事曠廢, 朝廷故特用證以鎮. 十三年, 征為金吾大將軍, 依前兼禦史大夫. 十四年, 充京西‧京北巡邊使, 訪其利害以聞. 長慶元年, 太和公主出降回紇, 詔以本官檢校工部尚書充和親使. 舊制, 以使車出境, 有行人私覿之禮, 官不能給, 召富家子納貲於使者而命之官. 及證將行, 首請厘革, 儉受省費, 以絕鬻官之門. 行及漠南, 虜騎繼至, 狼心犬態, 一日千狀, 欲以戎服變革華服, 又欲以王姬疾驅徑路. 證抗志不拔, 守漢儀, 黜夷法, 竟不辱君命. 使還, 拜工部侍郎. 敬宗即位之初, 檢校戶部尚書, 守京兆尹. 數月, 遷左散騎常侍. 寶歷初, 拜戶部尚書‧判度支, 上表乞免, 願效籓服. 二年, 檢校兵部尚書‧廣州刺史, 充嶺南節度使. 太和二年, 以疾上表求還京師. 是歲十月卒於嶺南, 時年七十一, 廢朝一日, 贈左僕射. 廣州有海之利, 貨貝狎至. 證善蓄積, 務華侈, 厚自奉養, 童奴數百, 於京城修行裡起第, 連亙閭巷. 嶺表奇貨, 道途不絕, 京邑推為富家. 證素與賈餗善, 及李訓事敗, 禁軍利其財, 稱證子殷匿餗, 乃破其家. 一日之內, 家財並盡. 軍人執殷入左軍, 仇士良命斬之以徇. 時殷弟湘為太原從事, 忽白晝見綠衣人無首, 血流被地, 入於室, 湘惡之. 翌日, 殷兇問至, 而湘獲免. 崔元略, 博陵人. 祖渾之. 父儆, 貞元中官至尚書左丞. 元略舉進士, 歷佐使府. 元和八年, 拜殿中侍禦史. 十二年, 遷刑部郎中‧知台雜事, 擢拜禦史中丞. 元和十三年, 以李夷簡自西川征拜禦史大夫, 乃命元略留司東台. 尋除京兆少尹, 知府事, 仍加金紫. 數月, 真拜京兆尹. 明年, 改左散騎常侍. 穆宗即位, 命元略使黨項宣撫. 辭疾不行, 出為黔南觀察使‧兼禦史中丞. 初, 元略受命使黨項, 意宰臣以私憾排斥, 頗出怨言. 宰相崔植奏曰:「比以聖意切在安撫黨項, 乃差元略往使. 受命之後, 苦不樂行, 言辭之間, 頗乖去就. 豈有身忝重恩, 不思報效?苟非便己, 即不肯行. 須有薄懲, 以肅在位, 請出為黔中觀察使.」初, 崔植任吏部郎中, 元略任刑部郎中知雜. 時中丞改京兆尹, 物議以植有風憲之望. 元略因入閣, 妄稱植失儀, 命禦史彈之. 時二人皆進擬為中丞, 中旨果授元略, 植深銜之. 及植為相, 元略以左散騎常侍使於黨項;元略意植之見排, 辭疾不行. 被譴出. 逾年, 轉鄂州刺史‧鄂嶽都團練觀察使. 長慶四年, 入為大理卿. 敬宗即位, 復為京兆尹, 尋兼禦史大夫. 以誤征畿甸經赦免放緡錢萬七千貫, 為侍禦史蕭澈彈劾. 有詔刑部郎中趙元亮‧大理正元從質‧侍禦史溫造充三司覆理. 元略有中助, 止於削兼大夫. 初, 元略有宰相望, 及是事, 望益減. 寶歷元年, 遷戶部侍郎. 議者以元略版圖之拜, 出於宣授. 時諫官有疏, 指言內常侍崔潭峻方有權寵, 元略以諸父事之, 故雖被彈劾, 而遽遷顯要. 元略亦上章自辨, 且曰:「一昨府縣條疏, 台司舉劾, 孤立無黨, 謗言益彰, 不謂詔出宸衷, 恩延望外. 處南宮之重位, 列左戶之清班, 豈臣庸虛, 敢自幹冒. 天心所擇, 雖驚特進之恩;眾口相非, 乃致因緣之說.」詔答之曰:「朕所命官, 豈非公選?卿能稱職, 奚恤人言!」然元略終不能逃父事潭峻之名. 寶歷二年四月, 京兆府以元略前任尹日為橋道使, 造東渭橋時, 被本典鄭位‧判官鄭復虛長物價, 抬估給用, 不還人工價直, 率斂工匠破用, 計贓二萬一千七百九貫. 敕雲:「元略不能檢下, 有涉慢官, 罰一月俸料.」時劉棲楚自為京兆尹, 有覬覦相位之意. 元賂方在次對, 又多遊裴度門, 棲楚恐礙己, 以計摧之, 乃按舉山陵時錢物以汙之. 太和三年, 轉戶部尚書. 四年, 判度支. 五年, 檢校吏部尚書. 出為東都留守‧畿汝等防禦使. 是歲, 又遷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 十二月卒, 廢朝三日, 贈尚書左僕射. 子鉉. 鉉, 字台碩, 登進士第. 三辟諸侯府, 荊南‧西蜀掌書記. 會昌初, 入為左拾遺, 再遷員外郎, 知制誥, 召入翰林, 充學士. 累遷戶部侍郎承旨. 會昌末, 以本官同平章事. 為同列李德裕所嫉, 罷相, 為陝虢觀察使‧檢校刑部尚書. 宣宗即位, 遷檢校兵部尚書‧河中尹‧博陵縣開國子, 食邑五百戶. 大中三年, 召拜禦中大夫, 尋加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累遷金紫光祿大夫, 守左僕射‧門下侍郎‧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博陵縣開國公, 食邑至二千戶. 七年, 以館中學士崔□彖‧薛逢等撰《續會要》四十卷, 獻之. 九年, 檢校司徒‧揚州大都督長史, 進封魏國公‧淮南節度使. 宣宗於太液亭賦詩宴餞, 有「七載秉鈞調四序」之句, 儒者榮之. 鹹通初, 移鎮襄州. 鹹通八年, 徐州戍將龐勳自桂管擅還, 道途剽掠. 鉉時為荊南節度, 聞徐州軍至湖南, 盡率州兵, 點募丁壯, 分扼江‧湘要害, 欲盡擒之. 徐寇聞之, 逾嶺自江西‧淮右北渡, 朝議壯之. 卒於江陵. 子沆‧汀‧潭‧沂. 沆, 登進士第, 官至員外郎, 知制誥, 拜中書捨人. 坐事貶循州司戶. 乾符初, 復拜捨人, 尋遷禮部侍郎, 典貢舉. 選名士十數人, 多至卿相. 乾符末, 本官同平章事. 遇京國盜據, 從駕不及而卒. 沂後官亦隆顯. 元略弟元受‧元式‧元儒. 元受登進士第, 高陵尉, 直史館. 元和初, 於皋謨為河北行營糧料使. 元受與韋岵‧薛巽‧王湘等皆為皋謨判官, 分督供饋. 既罷兵, 或以皋謨隱沒贓罪, 除名賜死. 元受從坐, 皆逐嶺表, 竟坎壈不達而卒. 子鈞‧鉶‧銖相繼登進士第, 辟諸侯府. 元式, 會昌三年檢校左散騎常侍‧河中尹‧河中晉絳觀察使. 四年, 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 六年, 入為刑部尚書. 宣宗朝領度支, 以本官同平章事. 元儒, 元和五年登進士第. 元式子鍇, 仕至京兆尹. 杜元穎, 萊公如晦裔孫也. 父佐, 官卑. 元穎, 貞元末進士登第, 再辟使府. 元和中為左拾遺‧右補闕, 召入翰林, 充學士. 手筆敏速, 憲宗稱之. 吳元濟平, 以書詔之勤, 賜緋魚袋. 轉司勳員外郎, 知制誥. 穆宗即位, 召對思政殿, 賜金紫, 超拜中書捨人. 其年冬, 拜戶部侍郎承旨. 長慶元年三月, 以本官同平章事, 加上柱國‧建安男. 元穎自穆宗登極, 自補闕至侍郎, 不周歲居輔相之地. 辭臣速達, 未有如元穎之比也. 三年冬, 帶平章事出鎮蜀州, 穆宗禦安福門臨餞. 昭湣即位, 童心多僻, 務為奢侈, 而元穎求蜀中珍異玩好之具, 貢奉相繼, 以固恩寵. 以故箕斂刻削, 工作無虛日, 軍民嗟怨, 流聞於朝. 太和三年, 南詔蠻攻陷戎‧巂等州, 逕犯成都. 兵及城下, 一無備擬, 方率左右固牙城而已. 蠻兵大掠蜀城玉帛‧子女‧工巧之具而去. 是時, 蠻三道而來, 東道攻梓州, 郭釗禦之而退. 時元穎幾陷, 賴郭釗擊敗其眾, 方還. 蠻驅蜀人至大渡河, 謂之曰;「此南吾境, 放爾哭別鄉國.」數萬士女, 一時慟哭, 風日為之慘淒. 哭已, 赴水而死者千餘. 怨毒之聲, 累年不息. 蠻首領泬顛遣人上表曰:「蠻軍比修職貢, 遽敢侵邊?但杜元穎不恤三軍, 令入蠻疆作賊;移文報彼, 都不見信. 故蜀部軍人, 繼為鄉導, 蓋蜀人怨苦之深, 祈我此行, 誅虐帥也. 誅之不遂, 無以慰蜀士之心, 願陛下誅之.」監軍小使張士謙至, 備言元穎之咎. 坐貶循州司馬, 判官崔璜連州司馬, 紇幹臮郢州長史, 盧並唐州司馬, 皆以佐元穎無狀也. 六年, 卒於貶所. 臨終, 上表乞贈官, 贈湖州刺史. 元穎弟元絳, 位終太子賓客. 絳子審權, 位至宰相, 自有傳. 崔弘禮, 字從周, 博陵人. 北齊懷遠之七伐孫. 祖育, 常州江陰令. 父孚, 湖州長城令. 弘禮風貌魁偉, 磊落有大志. 舉進士, 累佐蕃府, 官至侍禦史. 元和中, 呂元膺為東都留守, 以弘禮為從事. 時淮西吳少陽初死, 吳元濟阻兵拒命, 山東反側之徒, 為之影援;東結李師道, 謀襲東洛, 以脅朝廷. 弘禮為元膺籌畫, 部分兵眾, 以固東都, 卒亦無患. 累除汾州‧棣州刺史. 會田弘正請入覲, 請副使, 乃授弘禮衛州刺史, 充魏博節度副使, 歷鄭州刺史. b####長慶元年, 劉總入覲, 張弘靖移鎮範陽, 復加弘禮檢校左散騎常侍, 充幽州盧龍軍節度副使. 未及境, 幽‧鎮兵亂, 改為絳州刺史. 明年, 汴州李絺反, 急詔追弘禮為河南尹‧兼禦史大夫‧東都畿汝都防禦副使. 絺平, 遷河陽節度使. 整練戈矛, 頗壯戎備. 又上言請於秦渠下辟荒田三百頃, 歲收粟二萬斛, 詔皆從之. 以疾連表請代. 數歲, 拜檢校戶部尚書‧華州刺史. 會天平軍節度使烏重胤卒, 朝廷難其人, 復以弘禮為天平軍節度使, 仍詔即日乘遞赴鎮. 文宗即位, 就加檢校左僕射. 理鄆三載, 改授東都留守, 仍遷刑部尚書. 詔赴闕, 以疾未至. 太和四年十月, 復除留守. 是歲十二月卒, 年六十四, 贈司空. 弘禮少時, 專以倜儻意氣自任;通涉兵書, 留心軍旋之要, 用此累更選用, 歷踐籓鎮. 所居無可尚之績, 雖繕完有素, 然善治生蓄積, 物議少之. 李虞仲, 字見之, 趙郡人. 祖震, 大理丞. 父端, 登進士第, 工詩. 大歷中, 與韓翃‧錢起‧盧綸等文詠唱和, 馳名都下, 號「大歷十才子」. 時郭尚父少子曖尚代宗女升平公主, 賢明有才思, 尤喜詩人, 而端等十人, 多在曖之門下. 每宴集賦詩, 公主坐視簾中, 詩之美者, 賞百縑. 曖因拜官, 會十子曰:「詩先成者賞.」時端先獻, 警句雲:「薰香荀令偏憐小, 傅粉何郎不解愁.」主即以百縑賞之. 錢起曰:「李校書誠有才, 此篇宿構也. 願賦一韻正之, 請以起姓為韻.」端即襞箋而獻曰:「方塘似鏡草芊芊, 初月如鉤未上弦. 新開金埒教調馬, 舊賜銅山許鑄錢.」曖曰:「此愈工也.」起等始服. 端自校書郎移疾江南, 授杭州司馬而卒. 虞仲亦工詩. 元和初, 登進士第, 又以制策登科, 授弘文校書. 從事荊南, 入為太常博士, 遷兵部員外‧司勳郎中. 寶歷中, 考制策甚精, 轉兵部郎中, 知制誥, 拜中書捨人. 太和四年, 出為華州刺史‧兼禦史大夫. 入拜左散騎常侍, 兼秘書監. 八年, 轉尚書右丞. 九年, 為兵部侍郎, 尋改吏部. 開成元年四月卒, 時年六十五. 虞仲簡淡寡慾, 立性方雅, 奕代文學, 達而不矜, 士友重之. 王質, 字華卿, 太原祁人. 五代祖通, 字仲淹, 隋末大儒, 號文中子. 通生福祚, 終上蔡主簿. 福祚生勉, 登進士第, 制策登科, 位終寶鼎令. 勉生怡, 終渝州司戶. 怡生潛, 揚州天長丞. 質則潛之第五子. 少負志操, 以家世官卑, 思立名於世, 以大其門. 寓居壽春, 躬耕以養母, 專以講學為事, 門人受業者大集其門. 年甫強仕, 不求聞達, 親友規之曰:「以華卿之才, 取名位如俯拾地芥耳, 安自苦於亹茸者乎?揚名顯親, 非耕稼可致也.」質乃白於母, 請赴鄉舉. 元和六年, 登進士甲科. 釋褐嶺南管記, 歷佐淮蔡‧許昌‧梓潼‧興元四府, 累奏兼監察禦史. 入朝為殿中, 遷侍禦史‧戶部員外郎. 為舊府延薦‧檢校司封郎中, 賜金紫, 充興元節度副使. 入為戶部郎中, 遷諫議大夫. 太和中, 王守澄構陷宰相宋申錫. 文宗怒, 欲加極法. 質與常侍崔玄亮雨泣切諫, 請付外推, 申錫方從輕典. 質為中人側目, 執政出為虢州刺史. 質射策時, 深為李吉甫所器;及德裕為相, 甚禮之, 事必咨決. 尋召為給事中‧河南尹. 八年, 為宣州刺史‧兼禦史中丞‧宣歙團練觀察使. 在政三年. 開成元年十二月, 無疾暴卒, 時年六十八, 贈左散騎常侍, 謚曰定. 質清廉方雅, 為政有聲. 雖權臣待之厚, 而行己有素, 不涉朋比之議. 在宣城辟崔□‧劉濩‧裴夷直‧趙丱為從事, 皆一代名流. 視其所與, 人士重之. 子曰慶存. 盧簡辭, 字子策, 範陽人, 後徙家於蒲. 祖翰. 父綸, 天寶末舉進士, 遇亂不第, 奉親避地於鄱陽, 與郡人吉中孚為林泉之友. 大歷初, 還京師, 宰相王縉奏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 王縉兄弟有詩名於世, 縉既官重, 凡所延辟, 皆辭人名士, 以綸能詩, 禮待逾厚. 會縉得罪, 坐累. 久之, 調陝府戶曹‧河南密縣令. 建中初, 為昭應令. 硃泚之亂, 鹹寧王渾瑊充京城西面副元帥, 乃拔綸為元帥判官‧檢校金部郎中. 貞元中, 吉中孚為翰林學士‧戶部侍郎, 典邦賦, 薦綸於朝. 會丁家艱, 而中孚卒. 太府卿韋渠牟得幸於德宗, 綸即渠牟之甥也, 數稱綸之才. 德宗召之內殿, 令和禦制詩, 超拜戶部郎中. 方欲委之掌誥, 居無何, 卒. 初, 大歷中, 詩人李端‧錢起‧韓翃輩能為五言詩;而辭情捷麗, 綸作尤工. 至貞元末, 錢‧李諸公凋落, 綸嘗為《懷舊詩》五十韻, 敘其事曰:「吾與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員外發‧崔補闕峒‧耿拾遺湋‧李校書端, 風塵追遊, 向三十載. 數公皆負當時盛稱榮耀, 未幾, 俱沉下泉. 傷悼之際, 常暢博士追感前事, 賦詩五十韻見寄. 輒有所酬, 以申悲舊, 兼寄夏侯審侍禦.」其歷言諸子雲:「侍郎文章宗, 傑出淮楚靈. 掌賦若吹籟, 司言如建瓴. 郎中善慶餘, 雅韻與琴清. 鬱鬱松帶雪, 蕭蕭鴻入冥. 員外貞貴儒, 弱冠被華纓. 月香飄桂實, 乳溜瀝瓊英. 補闕思沖融, 巾拂藝亦精. 彩蝶戲方圃, 瑞雲滋翠屏. 拾遺興難侔, 逸調曠無程. 九醞貯彌潔, 三花寒轉馨. 校書才智雄, 舉世一娉婷. 賭墅鬼神變, 屬辭鸞鳳驚. 差肩曳長裾, 總轡奉和鈴. 共賦瑤台雪, 同觀金穀笙. 倚天方比劍, 沉水忽如瓶. 君持玉盤珠, 寫我懷袖盈. 讀罷涕交頤, 願言躋百齡.」綸之才思, 皆此類也. 文宗好文, 尤重綸詩, 嘗問侍臣曰:「《盧綸集》幾卷?有子弟否?」李德裕對曰:「綸有四男, 皆登進士第, 今員外郎簡能‧侍禦史簡辭是也.」即遣中使詣其家, 令進文集. 簡能盡以所集五百篇上獻, 優詔嘉之. 簡辭, 元和六年登第, 三辟諸侯府. 長慶末, 入朝為監察, 轉侍禦史. 文雅之餘, 尤精法律, 歷朝簿籍, 靡不經懷. 寶歷中, 故京兆尹黎幹男煟詣台治父葉縣舊業, 台司莫知本末. 簡辭曰:「幹坐魚朝恩黨誅, 田產籍沒. 大歷已來, 多少赦令, 豈有雪朝恩‧黎幹節文?況其田產分給百姓, 將及百年, 而煟恃中助而冒論耶!」乃移汝州刺史裴通, 准大歷元年敕給百姓. 又福建鹽鐵院官盧昂坐贓三十萬, 簡辭按之, 於其家得金床‧瑟瑟枕大如鬥. 昭湣見之曰:「此宮中所無, 而盧昂為吏可知也!」尋轉考功員外郎, 轉郎中. 太和中, 坐事自太僕卿出為衢州刺史. 會昌中, 入為刑部侍郎, 轉戶部. 大中初, 轉兵部侍郎‧檢校工部尚書‧許州刺史‧禦史大夫‧忠武軍節度使, 遷檢校刑部尚書‧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卒. 簡辭兄簡能. 簡能, 字子拙, 登第後再辟籓府, 入為監察禦史. 太和九年, 由駕部員外檢校司封郎中, 充鳳翔節度判官. 時鄭注得幸, 李訓與之謀誅宦官, 俾注鎮鳳翔, 仍妙選當時才俊以為賓佐. 簡能與蕭俛弟傑‧錢起子可復, 皆為訓所選, 從注. 及訓敗, 注誅. 簡能‧蕭傑等四人皆為監軍使所害. 簡辭弟弘正‧簡求. 弘正, 字子強, 元和末登進士第, 累辟使府掌書記. 入朝為監察禦史‧侍禦史. 太和中, 華州刺史宇文鼎‧戶部員外盧允中坐贓, 弘正按之. 文宗怒, 將殺鼎, 弘正奏曰:「鼎歷持綱憲, 繩糾之官, 今為近輔刺史, 以贓汙聞, 死固常典. 但取受之首, 罪在允中, 監司之責, 鼎當連坐.」文宗釋之, 鼎方減等. 三遷兵部郎中‧給事中. 會昌末, 王師討劉稹. 時詔河北三帥收山東州郡. 俄而何弘敬‧王元逵得邢‧洺‧磁三郡. 宰臣奏議曰:「山東三郡, 以賊稹未誅, 宜且立留後. 如弘敬‧元逵有所陳請, 則朝廷難以依違.」上曰:「然, 誰可任者?」李德裕曰:「給事中盧弘正嘗為昭義判官, 性又通敏, 推擇攸宜.」即命為邢洺磁團練觀察留後. 未行而稹誅, 乃令弘正銜命宣諭河北三鎮. 使還, 拜工部侍郎. 大中初, 轉戶部侍郎, 充鹽鐵轉運使. 前是, 安邑‧解縣兩池鹽法積弊, 課入不充. 弘正令判官司空輿至池務檢察, 特立新法, 仍奏輿為兩池使. 三年, 課入加倍, 其法至今賴之. 檢校戶部尚書, 出為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徐泗濠觀察等使. 徐方自智興之後, 軍士驕怠, 有銀刀都, 尤勞姑息, 前後屢逐主帥. 弘正在鎮期年, 皆去其首惡, 喻之忠義. 訖於受代, 軍旋無譁. 鎮徐四年, 遷檢校兵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宋亳穎觀察等使, 卒於鎮. 簡求, 字子臧, 長慶元年登進士第, 釋褐江西王仲舒從事. 又從元稹為浙東‧江夏二府掌書記. 裴度鎮襄陽, 保厘洛都, 皆闢為賓佐, 奏殿中侍禦史. 入朝, 拜監察. 裴度鎮太原, 復奏為記室. 入為殿中, 賜緋. 牛僧孺鎮襄漢, 闢為觀察判官. 入為水部‧戶部二員外郎. 會昌末, 討劉稹, 詔以許帥李彥佐為招討使. 朝廷以簡求累佐使府, 達於機略, 乃以簡求為忠武節度副使知節度事‧本道供軍使. 入為吏部員外, 轉本司郎中, 求為蘇州刺史. 時簡辭鎮漢南, 弘正為侍郎, 領使務, 昆仲皆居顯列, 時人榮之. 既而宰執不協, 弘正出鎮, 罷簡求為左庶子分司. 數年, 出為壽州刺史. 九年, 黨項叛, 以簡求為四鎮北庭行軍‧涇州刺史‧涇原渭武節度押蕃落等使‧檢校左散騎常侍‧上柱國‧範陽縣男‧食邑三百戶. 十一年, 遷檢校工部尚書‧定州刺史‧禦史大夫‧義武軍節度‧北平軍等使. 十三年, 檢校刑部尚書‧鳳翔尹‧鳳翔隴西節度觀察等使. 十四年八月, 代裴休為太原尹‧北都留守, 充河東節度觀察等使. 簡求辭翰縱橫, 長於應變, 所歷四鎮, 皆控邊陲. 屬雜虜寇邊, 因之移授, 所至撫禦, 邊鄙晏然. 太原軍素管退渾‧契苾‧沙□三部落, 或撫納不至, 多為邊患. 前政或要之詛盟, 質之子弟, 然為盜不息. 簡求開懷撫待, 接以恩信, 所質子弟, 一切遣之. 故五部之人, 欣然聽命. 鹹通初, 以疾辭, 表章瀝懇. 制以太子太師致仕, 還於東都. 都城有園林別墅, 歲時行樂, 子弟侍側, 公卿在席, 詩酒賞詠, 竟日忘歸, 如是者累年. 五年十月卒, 時年七十六. 贈尚書左僕射. 簡能子知猷. 知猷登進士第, 釋褐秘書省正字. 宰臣蕭鄴鎮江陵‧成都, 闢為兩府記室. 入拜左拾遺, 改右補闕‧史館修撰, 轉員外郎. 出為饒州刺史. 入拜兵部郎中, 賜緋魚, 改吏部郎中‧太常少卿. 出為商州刺史. 征拜給事中, 轉中書捨人. 僖宗幸山南, 襄王偽署, 乃避地金州. 駕還, 征拜工部侍郎, 轉戶部, 判史館, 遷尚書右丞‧兵部侍郎. 歷太常卿, 工部‧戶部尚書, 復領太常卿. 昭宗在華下, 加檢校右僕射, 守太子少師. 進位太子太師, 檢校司空, 卒於華下. 知猷器度長厚, 文辭美麗. 尤工書, 落簡措翰, 人爭模仿. 子文度, 位亦至丞郎. 簡辭無子, 以簡求子貽殷‧玄禧入繼. 貽殷終光祿少卿. 玄禧登進士第, 終國子博士. 弘正子虔灌, 有俊才, 進士登第. 所著文筆, 為時所稱. 位終秘書監. 簡求十子, 而嗣業‧汝弼最知名. 嗣業進士登第, 累辟使府. 廣明初, 以長安尉直昭文館‧左拾遺‧右補闕. 王鐸征兵收兩京, 闢為都統判官‧檢校禮部郎中, 卒. 汝弼登進士第, 累遷至祠部員外郎‧知制誥, 從昭宗遷洛. 屬柳璨黨附賊臣, 誣陷士族, 汝弼懼, 移疾退居, 客遊上黨. 遇潞府為太原所攻, 節度使丁會歸降, 從會至太原, 李克用奏為節度副使, 累奏戶部侍郎. 太原使府有龍泉亭, 簡求節制時手書詩一章, 在亭之西壁. 汝弼復為亞帥, 每亭中宴集, 未嘗居賓位, 西向俯首而已, 人士嘉之. 盧氏兩世貴盛, 六卿方鎮相繼, 而未有居輔相者. 至中興, 嗣業子文紀, 仕至尚書中書侍郎‧平章事. 史臣曰:孟襄陽之清節, 胡廣州之堅正, 卒以結權幸而敗, 積貨賄而亡. 人如面焉, 固難知也. 二崔以綱憲相傾, 元穎以獻奇取媚, 雖遭時多僻, 位至鼎司. 言之正人, 亦孔之醜, 而父事宦者, 何所逃譏?以端‧綸之才, 任不逾元士, 而盧簡辭之昆仲, 雲摶水擊, 鬱為鼎門, 非德積慶鐘, 安能及此?辭人之後, 不亦休哉! 贊曰:君子喻義, 小人近利. 孟譴胡亡, 家財掃地. 聲勢相傾, 崔‧杜醜名. 端綸諸子, 奕葉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