중국25사(번역중)/→ 17. 신당서 新唐書 <完>

[신당서新唐書] 권41 지27 지리지 1편

치덕 (CHIDUCK) 2024. 10. 11. 12:00
728x90

自秦變古, 王制亡, 始郡縣天下. 下更漢, 分裂爲南. 至隋滅陳, 天下始合爲一, 乃改州爲郡, 依漢制置太守, 以司隸刺史相統治, 爲郡一百九十, 縣一千二百五十五, 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 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 其地東西九千三百裏, 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 南皆至海, 西至且末, 北至五原. 唐興, 高祖改郡爲州太守爲刺史, 又置都督府以治之. 然天下初定, 權置州郡頗多. 太宗元年, 始命並省, 又因山川形便, 分天下爲十道一曰關內, 一曰河南, 三曰河東, 四曰河北, 五曰山南, 六曰隴右, 七曰淮南, 八曰江南, 九曰劍南, 十曰嶺南. 至十三年定簿, 凡州府三百五十八, 縣一千五百五十一. 明年, 平高昌, 又增州二, 縣六. 其後, 北殄突厥頡利, 西平高昌, 北逾陰山, 西抵大漠. 其地東極海, 西至焉耆, 南盡林州南境, 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裏, 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裏. 景雲二年, 分天下郡縣, 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統之. 既而以其權重不便, 罷之. 開元二十一年, 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爲東西道, 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 置十五采訪使, 檢察如漢刺史之職. 天寶盜起, 中國用兵, 而河西隴右不守, 陷於吐蕃, 至大中鹹通, 始複隴右. 乾符以後, 天下大亂, 至於唐亡. 然舉唐之盛時, 開元天寶之際, 東至安東, 西至安西, 南至日南, 北至單於府, 蓋南北如漢之盛, 東不及而西過之. 開元二十八年戶部帳, 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 縣千五百七十三, 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 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 應受田一千四百四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 考隋唐地理之廣狹戶口盈耗與其州縣廢置, 其盛衰治亂興亡可以見矣. 蓋自古爲天下者, 務廣德而不務廣地, 德不足矣, 地雖廣莫能守也. 嗚呼, 盛極必衰, 雖曰勢使之然, 而殆忽驕滿, 常因盛大, 可不戒哉關內道, 蓋古雍州之域, 漢三輔北地安定上郡及弘農隴西五原西河雲中之境. 京兆鳳翔宥爲鶉首分, 單於安北爲實沈分, 商爲鶉火分. 爲府二, 都護府二, 州二十七, 縣百三十五. 其名山太白九嵕. 其大川. 厥賦綿. 京兆岐調綿, 餘州布. 開元二十五年, 以關輔寡蠶, 詔納米粟, 其河南河北非通漕州, 皆調絹, 以便關中. 厥貢. 上都, 初曰京城, 天寶元年曰西京, 至德二載曰中京, 上元二年複曰西京, 肅宗元年曰上都. 皇城長千九百一十五步, 廣千二百步. 宮城在北, 長千四百四十步, 廣九百六十步, 周四千八百六十步, 其崇三丈有半. 龍朔後, 皇帝常居大明宮, 乃謂之西內, 神龍元年曰太極宮. 大明宮在禁苑東南, 西接宮城之東北隅, 長千八百步, 廣千八十步, 曰東內, 本永安宮, 貞觀八年置, 九年曰大明宮, 以備太上皇清暑, 百官獻貲以助役. 高宗以風痹, 厭西內湫濕, 龍朔三年始大興葺, 曰蓬萊宮, 鹹亨元年曰含元宮, 長安元年複曰大明宮. 興慶宮在皇城東南, 距京城之東, 開元初置, 至十四年又增廣之, 謂之南內, 二十年, 築夾城入芙蓉園. 京城前直子午穀. 後枕龍首山, 左臨灞岸, 右抵澧水, 其長六千六百六十五步, 廣五千五百七十五步, 周二萬四千一百二十步, 其崇丈有八尺. 京兆府京兆郡, 本雍州, 開元元年爲府. 厥貢水土稻紫稈粟隔紗粲席鞾氈酸棗人地骨皮櫻桃藕粉. 天寶元年領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 口百九十六萬一百八十八. 領縣二十有府百三十一, 曰真化匡道水衡仲山新城竇泉善信鳳神安業平香太清, 餘皆逸. 萬年, . 本大興, 武德元年更名. 二年析置芷陽縣, 七年省. 總章元年析置明堂縣, 長安二年省. 天寶七載曰鹹寧, 至德三載複故名. 有南望春宮, 臨滻水, 西岸有北望春宮, 宮東有廣運潭. 福陵在東二十五裏, 敬陵在東南四十裏. 長安, . 總章元年析置乾封縣, 長安二年省. 有大安宮, 本弘義, 後更名. 南五十裏太和穀有太和宮, 武德八年置, 貞觀十年廢, 二十一年複置, 曰翠微宮, 籠山爲苑, 元和中以爲翠微寺. 有子午關. 天寶二年, 尹韓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門, 置潭於西市, 以貯材木. 大曆元年, 尹黎幹自南山開漕渠抵景風延喜門, 入苑以漕炭薪. 鹹陽, . 武德元年析涇陽始平置. 有望賢宮有便橋有興寧陵, 又有順陵, 在鹹陽原. 興平, . 本始平, 景龍四年, 中宗送金城公主降吐蕃至此, 改曰金城, 至德二載更名. 西十八裏有隋仙林宮. 雲陽, . 武德元年析置石門縣, 三年以石門溫秀置泉州. 貞觀元年州廢, 省溫秀, 更石門曰雲陽, 雲陽曰池陽. 八年省雲陽, 更池陽曰雲陽. 天授二年以雲陽涇陽醴泉三原置鼎州, 大足元年州廢. 有堯山甘泉山, 凡禁樵采者著於志. 有古鄭白渠. 崇陵在北十五裏嵯峨山, 貞陵在西北四十裏. 涇陽, . 三原, 次赤. 武德四年曰池陽, 六年曰華池, 析置三原, 隸泉州, 貞觀元年省, 複華池曰三原. 永康陵在北十八裏, 獻陵在東十八裏, 莊陵在西北五裏, 端陵在東十裏. 渭南, . 武德元年隸華州, 五年還隸雍州. 天授二年析渭南慶山置鴻門縣, 以渭南慶山鴻門高陵櫟陽置鴻州, 尋省鴻門, 大足元年州廢. 西十裏有遊龍宮, 開元二十五年更置. 東十五裏有隋崇業宮. 昭應, 次赤. 本新豐, 垂拱二年曰慶山, 神龍元年複故名. 有宮在驪山下, 貞觀十八年置, 鹹亨二年始名溫泉宮. 天寶元年更驪山曰會昌山. 三載, 以縣去宮遠, 析新豐萬年置會昌縣. 六載, 更溫泉曰華清宮, 治湯井爲池, 環山列宮室, 又築羅城, 置百司及十宅七載省新豐, 更會昌縣及山曰昭應. 東三十五裏有慶山, 垂拱二年湧出. 有清虛原, 本鳳凰, 有幽棲穀, 本鸚鵡, 中宗以韋嗣立所居更名. 有旌儒鄉, 有廟, 故坑儒, 玄宗更名. 齊陵在東十六裏. 高陵, . 武德元年析置鹿苑縣, 貞觀元年省. 西四十裏有龍躍宮, 武德六年, 高祖以舊第置, 德宗以爲脩真觀. 有古白渠, 寶曆元年, 令劉仁師請更水道, 渠成, 名曰劉公, 堰曰彭城. 同官, . 有女迥山. 富平, 次赤. 有荊山, 有鹽池澤. 定陵在西北十五裏龍泉山, 元陵在西北二十五裏檀山, 豐陵在東三十三裏甕金山, 章陵在西北二十裏, 簡陵在西北四十裏. 藍田, . 武德二年析置白鹿縣, 三年更曰寧民, 又析藍田置玉山縣, 貞觀三年皆省. 有覆軍山有藍田關, 故嶢關有庫穀, 穀有關. 武德六年, 寧民令顏昶引南山水入京城. 永淳元年作萬全宮, 弘道元年廢. , . 有渼陂. 東南三十裏有隋太平宮, 西南二十二裏有隋甘泉宮. 奉天, 次赤. 文明元年, 析醴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之永壽置, 以奉乾陵, 陵在北五裏梁山. 靖陵在東北十裏. 乾寧二年以縣置乾州, 及覃王出鎮, 又以畿內之好畤武功盩厔醴泉隸之. 好畤, . 故上宜, 武德二年析醴泉置好畤. 貞觀八年廢上宜入岐陽, 二十一年省好畤岐陽, 複置上宜, 更上宜曰好畤. 有大橫關. 武功, . 武德三年, 以武功好畤盩厔及郇州之郿鳳泉置稷州, 又析始平置扶風縣, 四年以岐州之圍川隸之, 七年以郿隸岐州. 貞觀元年州廢, 省扶風, 以圍川鳳泉隸岐州, 盩厔武功隸雍州. 天授二年, 複以武功始平奉天盩厔好畤置稷州, 大足元年州廢. 有太一山, 高十八裏. 有慶善宮, 臨渭水. 武德元年, 高祖以舊第置宮, 後廢爲慈德寺. 西原, 殤帝所葬. 醴泉, 次赤. 武德元年析置溫秀縣, 後省醴泉. 貞觀十年營昭陵, 析雲陽鹹陽複置. 有芳山, 有九嵕山. 昭陵在西北六十裏九嵕山建陵在東北十八裏武將山, 一名馮山. 華原, . 義寧二年以華原宜君同官置宜君郡, 並置士門縣以隸之. 武德元年曰宜州, 貞觀十七年州廢, 省宜君土門, 以華原同官隸雍州. 垂拱二年更華原曰永安. 天授二年複以永安同官富平美原置宜州, 大足元年州廢. 有永安宮, 長安二年置. 神龍元年複永安曰華原. 有蒲萄園宮. 天祐三年, 李茂貞墨制以縣置耀州. 美原. . 鹹亨二年, 析富平華原及同州之蒲城, 以故土門縣置. 天祐三年, 李茂貞墨制以縣置鼎州. 華州華陰郡, 上輔. 義寧元年析京兆郡之鄭華陰置, 垂拱二年避武氏諱曰太州, 神龍元年複故名, 上元二年又更名太州, 寶應元年複故名. 乾寧四年曰興德府, 縣次畿. 光化三年複爲州. 土貢烏鶻伏苓伏神細辛. 戶三萬三千一百八十七, 口二十二萬三千六百一十三. 縣四有府二十, 曰普樂豐原義全清義萬福脩仁神水常興義津定城延壽羅文鄭邑宣義相原孝德溫湯宣化懷德懷仁. 有鎮國軍, 肅宗上元元年置. , . 有少華山. 東北三裏有神台宮, 本隋普德宮, 鹹亨二年更名. 西南二十三裏有利俗渠, 引喬穀水, 東南十五裏有羅文渠, 引小敷穀水, 支分溉田, 皆開元四年詔陝州刺史薑師度疏故渠, 又立堤以捍水害. 華陰, . 垂拱元年更名仙掌. 天授二年析置潼津縣, 在關口, 後隸虢州, 聖曆二年來屬, 長安中省. 神龍元年複曰華陰, 上元二年曰太陰, 華山曰太山, 寶應元年複故名. 有嶽祠有潼關, 有渭津關有漕渠, 自苑西引渭水, 因古渠會灞, 經廣運潭至縣入渭, 天寶三載韋堅開又有永豐倉, 有臨渭倉西十八裏有瓊嶽宮, 故隋華陰宮, 顯慶三年更名東十三裏有隋金城宮, 武德三年廢, 顯慶三年複置西二十四裏有敷水渠, 開元二年, 薑師度鑿, 以泄水害, 五年, 刺史樊忱複鑿之, 使通渭漕. 下邽, . 本隸同州, 垂拱元年來屬. 東南二十裏有金氏二陂, 武德二年引白渠灌之, 以置監屯. 櫟陽. 本畿. 故萬年, 隸雍州. 武德元年更名, 又析置平陵縣, 二年更平陵曰粟邑, 貞觀八年省有煮鹽澤. 天祐三年來屬. 同州馮翊郡, 上輔. 武德元年更諸郡爲州, 其沒於賊者, 事平乃更. 天寶三載以州爲郡, 乾元元年複以郡爲州. 凡州縣無所更置者皆承隋舊. 土貢郭二物皺紋吉莫芑茨龍莎凝水石. 戶六萬九百二十八, 口四十萬八千七百五. 縣八有府二十六, 曰濟北唐安秦城太州大亭河東興德連邑伏龍溫陽安遠業善南鄉臨高瀵陽襄城崇道淅穀吉安長春華池永大洪泉善福司禦效誠. 馮翊, . 武德九年析置臨沮縣, 貞觀九年省. 有沙苑. 南三十二裏有興德宮, 在志武裏, 高祖將趨長安所次. 朝邑, . 有長春宮. 武德三年析置河濱縣, 貞觀元年省. 北四裏有通靈陂, 開元七年, 刺史薑師度引洛堰河以溉田百餘頃. 乾元三年曰河西, 隸河中府, 大曆五年複曰朝邑, 還隸同州. 有河瀆祠西海祠. 小池有鹽. 韓城, . 武德八年徙置西韓州, 貞觀八年州廢, 以韓城河西郃陽來屬, 天祐二年更名韓原. 有鐵有梁山有龍門山有關. 武德七年, 治中雲得臣自龍門引河溉田六千餘頃. 郃陽, . 有陽班湫, 貞元四年堰氵誇穀水成. 夏陽, 本河西, 武德三年析郃陽置, 又以河西郃陽韓城置西韓州. 乾元三年更河西曰夏陽, 隸河中, 後複來屬. 白水, . 澄城, . 武德三年析置長寧縣, 貞觀八年省. 奉先. 本次赤. 故蒲城, 開元四年更名, 隸京兆府. 橋陵在西北三十裏豐山, 泰陵在東北二十裏金粟山, 景陵在西北二十裏金熾山, 光陵在北十五裏堯山, 惠陵在西北十裏. 有鹵池二, 大中二年, 其一生鹽. 天祐三年來屬. 商州上洛郡, . 土貢麝香弓材. 有洛源監錢官. 貞元七年, 刺史李西華自藍田至內鄉開新道七百餘裏, 回山取塗, 人不病涉, 謂之偏路, 行旅便之. 戶八千九百二十六, 口五萬三千八十. 縣六有府二, 曰洵水玉京. 有興平軍, 初在郿縣東原, 至德中徙. 上洛, . 有熊耳山. 豐陽, . 洛南, . 有金, 有銅, 有鐵. 商洛, . 東有武關. 上津, . 義寧二年以上津豐利黃土置上津郡, 並置長利縣. 武德元年曰上州. 貞觀元年省長利. 八年州廢, 以黃土隸金州, 豐利隸均州, 上津來屬. 乾元. 中下. 本安業, 萬歲通天元年析豐陽置, 景龍三年隸雍州, 景雲元年來屬, 乾元元年更名, 隸京兆, 尋複還屬. 鳳翔府扶鳳郡, 赤上輔. 本岐州, 至德元載更郡曰鳳翔, 二載複郡故名, 號西京, 爲府. 上元二年罷京, 元年曰西都, 未幾複罷都. 士貢榛實龍須席蠟燭. 戶五萬八千四百八十六, 口三十八萬四百六十三. 縣九有府十三, 曰岐山雍北道清洛邑留穀岐陽文城支阝邑三交鳳泉望苑邵吉山泉. 天興, 次赤. 本雍, 至德二載曰鳳翔, 仍析置天興縣, 寶應元年省鳳翔入天興. 岐山. 次畿. 貞觀七年, 析扶風岐山及京兆之上宜置岐陽縣, 八年省上宜入岐山, 永徽五年複置, 元和三年省. 有岐山. 扶風, 次畿. 本湋川, 武德三年析岐山置, 以湋水名之, 貞觀八年更名. 麟遊, 次畿. 義寧元年置, 以麟遊及京兆之上宜扶風郡之普潤置鳳棲郡. 二年以仁壽宮中獲白麟, 更郡曰麟遊, 又以安定郡之鶉觚並析置靈台縣隸之. 武德元年曰麟州. 貞觀元年州廢, 省靈台入麟遊, 以麟遊普潤來屬, 上宜還隸雍州, 鶉觚還隸涇州. 西五裏有九成宮, 本隋仁壽宮, 義寧元年廢, 貞觀五年複置, 更名, 永徽二年曰萬年宮, 乾封二年複曰九成宮, 周垣千八百步, 並置禁苑及府庫官寺等又西三十裏有永安宮, 貞觀八年置. 普潤, 次畿. 有隴右軍, 貞元十年置, 十一年以縣隸隴右經略使, 元和元年更名保義軍. 寶雞, 次畿. 本陳倉, 至德二載更名. 東有渠引渭水入升原渠, 通長安故城, 鹹亨三年開. 西南有大散關, 有寶雞山. , 次畿. 貞觀八年省入岐山, 天授二年複置. 東北十裏有高泉渠如意元年開, 引水入縣城又西北有升原渠, 引汧水至鹹陽, 垂拱初運岐隴水入京城. , 次畿. 義寧二年置郿城郡, 又析置鳳泉縣. 武德元年曰郇州, 以鳳泉來屬, 三年州廢, 以郿隸稷州, 七年來屬, 貞觀八年省鳳泉. 大曆五年權隸京兆. 有太白山, 有鳳泉湯. 盩厔. 本畿, 隸雍州. 武德二年析置終南縣, 貞觀八年省, 天寶元年更名宜壽, 至德二載複故名, 乾寧中隸乾州, 天複元年來屬. 有駱穀關, 武德七年置有司竹園東南三十二裏有隋宜壽宮, 有樓觀老子祠. 邠州新平郡, . 義寧二年析北地郡之新平三水置. , 故作”, 開元十三年以字類. 土貢剪刀火筋蓽豆澡豆白蜜地膽. 戶二萬二千九百七十七, 口十二萬五千二百五十. 縣四有府十, 曰嘉陽宜祿公劉良社胡陵蜯川萬敵金池舜城宜山. 新平, . 有永定壘二, 太宗討薛舉置. 三水, . 有石門山. 北二十裏有萬壽湫, 大曆八年因風雷而成. 永壽, . 武德二年析新平置, 神龍元年隸雍州, 唐隆元年來屬. 宜祿. . 貞觀二年析新平及涇州之保定靈台置. 有淺水原, 有長武城. 右京畿采訪使, 治京城內. 隴州汧陽郡, . 本隴東郡, 義寧二年, 析扶風郡之汧源汧陽南由, 安定郡之華亭置. 天寶元年更郡曰汧陽. 土貢榛實龍須席. 戶二萬四千六百五十二, 口十萬一百四十八. 縣三有府四, 曰大堆龍盤開川臨汧. 汧源, . 垂拱二年更華亭曰亭川, 神龍元年複故名, 元和三年省入汧源. 西有安戎關, 在隴山, 本大震關, 大中六年, 防禦使薛逵徙築, 更名. 有鐵有五節堰, 引隴川水通漕, 武德八年, 水部郎中薑行本開, 後廢. 華亭有義寧軍, 大曆八年置. 貞元十三年築永信城於平戎川. 汧陽, . 有臨汧城, 大和元年築. 吳山. . 本長蛇, 義寧二年置, 貞觀元年更名, 上元二年曰華山, 尋複曰吳山. 武德元年以南由縣置含州, 四年州廢, 元和三年省入焉. 有西鎮吳山祠, 有紫塠山. 西有安夷關. 涇州保定郡, . 本安定郡, 至德元載更名. 土貢龍須席. 戶三萬一千三百六十五, 口十八萬六千八百四十九. 縣五有府六, 曰涇陽四門興教純德肅清仁賢. 保定, . 本安定, 至德元載更名, 廣德元年沒吐蕃, 大曆三年複置. 有折墌故城. 靈台, . 本鶉觚, 天寶元年更名. 臨涇, . 良原, . 興元二年沒吐蕃, 貞元四年複置. 潘原. . 本陰盤, 天寶元年更名, 後省爲彰信堡, 貞元十一年複置. 原州平涼郡, 中都督府, . 廣德元年沒吐蕃, 節度使馬璘表置行原州於靈台之百裏城. 貞元十九年徙治平涼. 元和三年又徙治臨涇. 大中三年收複關, 歸治平高. 廣明後複沒吐蕃, 又僑治臨涇. 土貢覆鞍氈龍須席. 戶七千三百四十九, 口三萬三千一百四十六. 縣二有府二, 曰彭陽安善. 平高, . 有崆峒山西南有木峽關. 州境又有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崝等關, 並木峽大盤爲七關. 又南有瓦亭故關. 百泉. . 渭州, 元和四年以原州之平涼縣置行渭州, 廣明元年爲吐蕃所破, 中和四年, 涇原節度使張鈞表置. 凡乾元後所置州, 皆無郡名及其季世, 所置州縣, 又不列上下之第. 縣一. 平涼. . 廣德元年沒吐蕃, 貞元四年複置. 及爲行渭州, 其民皆州自領之. 西南隴山有六盤關有銀, 有銅, 有鐵西北五裏有吐蕃會盟壇, 貞元三年築. 武州, . 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 中和四年僑治潘原. 縣一蕭關. . 貞觀六年以突厥降戶置緣州, 治平高之他樓城. 高宗置他樓縣, 隸原州, 神龍元年省, 置蕭關縣. 白草軍在蔚茹水之西, 至德後沒吐蕃. 寧州彭原郡, . 本北地郡, 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五色覆鞍氈龍須席芫青亭長庵袴假蘇. 戶三萬七千一百二十一, 口二十二萬四千八百三十七. 縣五有府十一, 曰彭池高望靜難驎寶天固蒲川東原三會大延和泉永寧. 定安, . 義寧二年析置歸義縣, 貞觀十七年省入定平. 有定安故關. 真寧, . 本羅川. 有要冊湫. 天寶元年獲玉真人像二十七, 因更名. 襄樂, . 彭原, . 武德元年以縣置彭州, 二年析置豐義縣. 貞觀元年州廢, 以彭原豐義來屬. 開元八年以豐義隸涇州, 尋複還屬, 唐末省. 定平. . 武德二年析定安置, 後隸邠州. 元和三年複來屬, 四年隸左神策軍. 有高摭城. 唐末以縣置衍州. 慶州順化郡, 中都督府. 本弘化郡, 天寶元年曰安化, 至德元載更名. 土貢胡女布牛酥. 戶二萬三千九百四十九, 口十二萬四千二百三十六. 縣十有府八, 曰龍息交水同川永清蟠交永業樂蟠永安. 順化, . 本弘化, 天寶元年曰安化, 至德元載更名. 合水, . 本合川, 武德元年置, 是年, 又析置蟠交縣. 貞觀元年省合川入弘化. 天寶元年更蟠交曰合水. 樂蟠, . 義寧元年析合水置. 馬嶺, . 華池, . 武德四年置, 以縣置林州, 貞觀元年州廢. 同川, 中下. 本三泉, 義寧二年析彭原郡之彭原置, 武德三年更名. 洛源, . 貞觀三年置, 四年隸北永州, 五年徙州來治, 八年州廢, 來屬. 延慶, . 本白馬, 武德六年徙故豐州民析合水置, 天寶元年更名. 方渠, 中下. 神龍三年析馬嶺置. 懷安. . 開元十一年括逃戶連黨項蕃落置. 鄜州洛交郡, . 本上郡, 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龍須席. 戶二萬三千四百八十四, 口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四. 縣五有府十一, 曰洛昌龍交葦川五交大同安光洛安銀方杏林脩武安吉. 有肅戎軍, 大曆六年置, 在鹿阝城. 洛交, . 洛川, . 三川, . 華池水黑水洛水所會. 直羅, . 武德三年析三川洛交因古直羅城置, 羅水過城下, 地平直, 故名. 甘泉. . 本伏陸, 武德元年析洛交置, 天寶元年更名. 坊州中部郡, . 武德二年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 土貢龍須席弦麻. 戶二萬二千四百五十八, 口十二萬二百八. 縣四有府五, 曰杏城仁裏思臣永平安台. 中部, . 本內部, 武德二年更名. 周天和中, 元皇帝爲敷州刺史, 置馬坊, 高祖因以名州. 有鐵. 州郭無水, 東北七裏有上善泉, 開成二年, 刺史張怡架水入城, 以紓遠汲. 四年, 刺史崔駢複增修之, 民獲其利. 後思之, 爲立祠. 宜君, . 本隸宜州. 有仁智宮, 武德七年置. 貞觀十七年州廢, 縣亦省. 二十年置玉華宮, 複置縣, 隸雍州. 宮在北四裏鳳凰穀. 永徽二年廢宮爲玉華寺, 縣又省. 龍朔三年析中部同官複置, 來屬. 有鐵. 升平, . 天寶十二載析宜君置, 寶應元年省, 後複置. 鄜城. . 唐末以縣置翟州. 丹州鹹寧郡, . 本丹陽郡, 義寧元年析延安郡之義川汾川鹹寧縣置, 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龍須席蠟燭. 戶萬五千一百五, 口八萬七千六百二十五. 縣四有府五, 曰宜城通天同化丹陽長松. 義川, . 雲岩, . 武德元年析義川置. 汾川, . 有烏仁關. 鹹寧. . 延州延安郡, 中都督府. 土貢樺皮. 戶萬八千九百五十四, 口十萬四十. 縣十有府七, 敦化延川寧戎因城塞門延安金明. 又儀鳳中, 吐穀渾部落自涼州內附, 置二府於金明西境, 曰羌部落, 曰閤門. 膚施, . 有牢山鎮城. 延長, . 本延安, 武德二年置, 以縣置北連州, 並置義鄉齊明二縣以隸之. 貞觀二年州廢, 省義鄉齊明入延安, 來屬. 廣德二年更名. 臨真, . 武德元年隸東夏州, 貞觀二年州廢來屬. 金明, . 武德二年析膚施置, 以縣置北武州, 並置開遠全義崇德永安定義五縣. 貞觀二年州廢, 省開遠全義崇德永安定義入金明, 來屬. 豐林, . 武德四年僑置雲州及雲中榆林龍泉三縣, 八年州廢, 省龍泉入臨真, 省雲中榆林入豐林. 東北有合嶺關. 延川, . 武德二年招慰稽胡置基州又安撫使段德操表置義門縣, 以義門置南平州. 三年析綏州之城平置魏平縣. 四年廢南平州, 省義門魏平. 五年更基州曰北基州. 貞觀八年州廢, 來屬. 敷政, 中下. 本因城, 武德二年徙治金城鎮, 更名金城又東境置永州, 並置洛盤新昌土塠三縣. 貞觀四年徙州治洛源. 及州廢, 省洛盤新昌土塠入金城. 天寶元年曰敷政. 延昌, 武德二年置北仁州, 貞觀三年州廢, 十年以其地置罷交縣, 天寶元年更名. 其北蘆子關. 延水, 中下. 本安民, 武德二年析延川置, 以縣置西和州, 並置修文桑原二縣. 貞觀二年州廢, 省修文桑原入安民, 隸北基州. 州廢, 來屬. 二十三年曰弘風, 神龍元年更名. 門山. . 武德三年析汾川置, 隸丹州, 廣德二年來屬. 靈州靈武郡, 大都督府. 土貢紅藍, 甘草, 花蓯蓉, 代赭, 白膠, 青蟲, , , 白羽, , 野馬鹿革, 野豬黃, 吉莫鞾, , , 庫利, 赤檉, 馬策, 印鹽, 黃牛臆. 戶萬一千四百五十六, 口五萬三千一百六十三. 縣四有府五, 曰武略河間靜城鳴沙萬春. 有朔方經略軍. 黃河外有豐安定遠新昌等軍, 豐寧保寧等城. 回樂, . 武德四年析置豐安縣. 貞觀四年於回樂境置回州, 以豐安隸回州. 十三年州廢, 省豐安. 有溫泉鹽池有特進渠, 溉田六百頃, 長慶四年詔開. 靈武, . 懷遠, . 武德六年廢豐州, 省九原永豐二縣入焉, 隋九原郡也. 有鹽池三曰紅桃武平河池. 保靜. . 本弘靜, 神龍元年曰安靜, 至德元載更名. 威州郡闕. . 本安樂州. , 吐穀渾部落自涼州徙於鄯州, 不安其居, 又徙於靈州之境, 鹹亨三年以靈州之故鳴沙縣地置州以居之. 至德後沒吐蕃. 大中三年收複, 更名. 光啟三年徙治涼州鎮爲行州. 縣二鳴沙, . 武德二年置會州, 貞觀六年州廢, 更置環州, 以大河環曲爲名. 九年州廢, 還隸靈州. 神龍中爲默啜所寇, 移治故豐安城. 大中三年複得故縣. 溫池. . 本隸靈州, 神龍元年置, 大中四年來屬. 有鹽池. 雄州, 在靈州西南百八十裏. 中和元年徙治承天堡爲行州. 警州, 本定遠城, 在靈州東北二百裏, 先天二年, 朔方大總管郭元振置. 其後爲上縣, 隸靈州. 景福元年, 靈威節度使韓遵表爲州. 羊馬城幅員十四裏, 信安王禕所築. 會州會寧郡, . 本西會州, 武德二年以平涼郡之會寧鎮置. 貞觀八年以足食故更名粟州, 是年又更名. 土貢駝毛褐野馬革覆鞍氈鹿舌鹿尾. 戶四千五百九十四, 口二萬六千六百六十. 縣二有新泉軍, 開元五年廢爲守捉. 會寧, . 本涼川, 武德二年更名. 開元四年別置涼川縣, 九年省. 有黃河堰, 開元七年, 刺史安敬忠築, 以捍河流. 有河池, 因雨生鹽. 東南有會寧關. 烏蘭. . 武德九年置. 西南有烏蘭關. 鹽州五原郡, 下都督府. 本鹽川郡. 唐初沒梁師都. 武德元年僑治靈州. 貞觀元年州省, 以縣隸靈州, 二年, 師都平, 複置州. 天寶元年更郡曰五原. 貞元三年沒吐蕃, 九年複城之. 土貢鹽山木瓜. 戶二千九百二十九, 口萬六千六百六十五. 縣二有府一, 曰鹽川. 有保塞軍, 貞元十九年置. 五原, . 有烏池白池細項池瓦窯池鹽. 白池. . 本興寧, 貞觀元年與州同省, 二年複置. 景龍三年更名. 夏州朔方郡, 中都督府. 土貢角弓拒霜薺. 戶九千二百一十三, 口五萬三千一十四. 縣三有府二, 曰寧朔順化. 朔方, . , 貞觀三年更名. 貞元七年開延化渠, 引烏水入庫狄澤, 溉田二百頃. 有鹽池二. 有天柱軍, 天寶十四載置, 寶應元年廢. 長慶四年, 節度使李祐築烏延宥州臨塞陰河陶子等城於蘆子關北, 以護塞外. 有木瓜嶺. 靜德, 中下. 貞觀七年隸北開州, 八年曰化州, 十三年州廢. 寧朔. 中下. 武德六年置南夏州. 貞觀二年州廢, 縣省入朔方, 五年複置, 來屬. 長安二年省. 開元四年又置, 九年省, 其後又置. 綏州上郡, . 本雕陰郡地. 唐初沒梁師都. 武德三年以歸民於延州豐林縣僑置, 六年徙治延川境, 七年徙治魏平. 貞觀二年, 師都平, 歸治上縣. 天寶元年更郡名. 士貢胡女布蠟燭. 戶萬八百六十七, 口八萬九千一百一十二. 縣五有府四, 曰伏洛義合萬古大斌. 龍泉, . 本上縣, 天寶元年更名. 延福, 中下. 武德六年析置北吉州, 並置歸義洛陽二縣又析置羅州, 並置石羅關善萬福三縣又析置匡州, 並置安定源泉二縣. 貞觀二年州縣皆廢. 綏德, 中下. 武德二年置. 六年析置雲州, 並置信義淳義二縣又析置龍州, 並置風鄉義良二縣. 貞觀二年州縣皆廢. 綏德, 中下. 武德三年置魏州, 並置安故安泉二縣. 貞觀二年州廢, 省安故安泉. 西南有魏平關. 大斌. 中下. 武德七年徙治魏平城, 稽胡懷化, 文武雜半以名. 銀州銀川郡, . 貞觀二年析綏州之儒林真鄉置. 土貢女稽布. 戶七千六百二, 口四萬五千五百二十七. 縣四儒林, . 東北有無定河. 真鄉, 中下. 西北有茹盧水. 開光, . 本隸綏州, 貞觀二年置, 八年隸柘州, 十三年州廢, 來屬. 撫寧. 中下. 本隸綏州, 貞觀八年來屬. 宥州寧朔郡, . 調露元年, 於靈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 以唐人爲刺史, 謂之六胡州. 長安四年並爲匡長二州. 神龍三年置蘭池都督府, 分六州爲縣. 開元十年複置魯州麗州契州塞州. 十年平康待賓, 遷其人於河南及江. 十八年複置匡長二州. 二十六年還所遷胡戶置宥州及延恩等縣, 其後僑治經略軍. 至德二載更郡曰懷德. 乾元元年複故名. 寶應後廢. 元和九年於經略軍複置, 距故州東北三百裏. 十五年徙治長澤, 爲吐蕃所破. 長慶四年, 節度使李祐複奏置. 土貢. 戶七千八十三, 口三萬二千六百五十二. 縣二延恩, . 開元二十六年以故匡州地置又以故塞門縣地置懷德縣, 以故蘭州之長泉縣地置歸仁縣. 寶應後皆省. 元和九年複置延恩. 有經略軍, 在榆多勒城, 天寶中王忠嗣奏置. 長澤. 中下. 本隸夏州, 貞觀七年置長州, 十三年州廢, 隸夏州, 元和十五年來屬. 有胡洛鹽池. 麟州新秦郡, 下都督府. 開元十二年析勝州之連穀銀城置, 十四年廢, 天寶元年複置. 土貢青他鹿角. 戶二千四百二十八, 口萬九百三. 縣三新秦, . 開元二年置, 七年又置鐵麟縣, 十四年州廢, 皆省. 天寶元年複置新秦. 連穀. 中下. 貞觀八年以隋連穀戍置. 銀城. 中下. 貞觀二年置, 四年隸銀州, 八年隸勝州. 勝州榆林郡, 下都督府. 武德中沒梁師都. 師都平, 複置. 土貢胡布青他鹿角芍藥徐長卿. 戶四千一百八十七, 口二萬九百五十二. 縣二有義勇軍. 榆林, 中下. 有隋故榆林宮. 東有榆林關, 貞觀十三年置. 河濱. 中下. 貞觀三年置, 以縣置雲州, 四年曰威州, 八年州廢, 來屬. 東北有河濱關, 貞觀七年置. 豐州九原郡, 下都督府. 貞觀四年以降突厥戶置, 不領縣. 十一年州廢, 地入靈州. 二十三年複置. 土貢白麥印鹽野馬胯革駝毛褐. 戶二千八百一十三, 口九千六百四十一. 縣二九原, 中下. 永徽四年置. 有陵陽渠, 建中三年浚之以溉田, 置屯, 尋棄之. 有鹹應永清二渠, 貞元中, 刺史李景略開, 溉田數百頃. 永豐. 中下. 永徽元年置. 麟德元年別置豐安縣, 天寶末省. 東受降城, 景雲三年, 朔方軍總管張仁願築三受降城. 寶曆元年, 振武節度使張惟清以東城濱河, 徙置綏遠烽南. 中受降城, 有拂雲推祠. 接靈州境有關, 元和九年置又有橫塞軍, 本可敦城, 天寶八載置, 十二載廢. 西二百裏大同川有天德軍, 大同川之西有天安軍, 皆天寶十二載置. 天德軍, 乾元後徙屯永濟柵, 故大同城也. 元和九年, 宰相李吉甫奏修複舊城. 北有安樂戍. 西受降城. 開元初爲河所圮, 十年, 總管張說於城東別置新城. 北三百裏有鵜泉. 單於大都護府, 本雲中都護府, 龍朔三年置, 麟德元年更名. 土貢胡女布野馬胯革. 戶二千一百五十五, 口六千八百七十七. 縣一金河. . 天寶四年置. 本後魏道武所都. 有雲伽關, 後廢, 大和四年複置. 安北大都護府, 本燕然都護府, 龍朔三年曰瀚海都督府, 總章二年更名. 開元二年治中受降城, 十年徙治豐勝二州之境, 十二年徙治天德軍. 土貢野馬胯革. 戶二千六, 口七千四百九十八. 縣二陰山, . 天寶元年置. 通濟. . 鎮北大都護府. 土貢筼牛尾. 縣二. 大同, . 長寧. . 右關內采訪使, 以京官領.

 

728x90